新課標中指出:“學習訓練語言,發(fā)展言語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和終極目標。”語言表述是一種本領,是一種技能。學生要駕馭它,一方面,要大量地接觸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習得祖國的語言;另一方面,需要教師適時的、循序漸進地點撥指導。通過有效的說、寫訓練,才能讓學生的語文能力有長足的進步。我結(jié)合課例來說說我的語言訓練,來談談語言訓練的四個“一”。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田園詩情》是一篇優(yōu)美的抒情散文。文章文筆優(yōu)雅,氣韻充實,意境悠遠。寫出了荷蘭是美麗風景的集結(jié)所,悠然牲畜的天堂園,和諧共處的快樂土,悠閑情思的棲息地。教學時我以“這是怎樣的詩情?”為主線,引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知情,在展開想象中悟情,在襯托對比中寓情,在師生對話中融情,在讀寫練筆中傳情,從而感受荷蘭的自由、悠閑、寧靜,最后讀成一個字,那就是“美”的詩情。
一、提煉一句話
教學研究證明,每一篇課文或每一節(jié)課設計一個精當?shù)暮诵膯栴}
可以起到以一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這篇課文我設計的核心問題就是:這是 的詩情,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并將這句話以詩的形式來呈現(xiàn),要求學生說自己的領悟,自己的見解。這樣學生就有了思考的動機,有了表達的愿望,對文本就會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
學生從奶?!暗皖^吃草、站立不動、跑前跑后、儀態(tài)端莊”這四種姿態(tài)中,感受到這是自由、幸福、快樂的詩情;從駿馬“自由馳騁,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中,感受到這是自由的詩情;從家畜“悠然自得、不停地呼嚕著、安閑地欣賞”中,感受到這是悠閑、舒服的詩情;從傍晚“嚴肅沉默的奶牛,擠奶的人默默無言,一切又對于平靜”中,感受到這是寧靜的詩情。這些感受最后都凝結(jié)為一句話: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在對文字的品悟中,學生把感受化為心境,反復吟詠“ ”的詩情,才是真正的荷蘭?!边@樣的核心問題,是自由的,是詩意的,學生將對文字的感受不斷提煉為一句話,荷蘭田園般的詩情在孩子的心中也越發(fā)明晰,言在口意在心,也使學生加深了理解與體驗,享受到了田園的樂趣。
二、濃縮一個字
濃縮是一種藝術,我們語文教師不但要教會學生將課文讀厚,還要教會學生將課文讀薄。要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多角度的閱讀思考、品味賞析,讓學生得到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在學生欣賞了牧場白天的動態(tài)美和傍晚的靜態(tài)美之后,我引導學生:真正的荷蘭是這樣的——自由、幸福、快樂、悠閑、舒服、寧靜。接著再讀這些詞語進行回顧。隨后,請學生在這些詞語中挑選印象最深的三個詞語。孩子們挑選了自由、悠閑、靜,再問學生:為什么會選這三個詞語?學生經(jīng)過討論研究,就有了這樣的感悟:只有自由自在,悠閑寧靜的生活,才會讓人情不自禁想吟詩抒懷。這樣的生活就是一幅畫,一首詩。教師順勢啟發(fā):自由的田園風光,帶給我們一種悠閑的情趣,靜靜地流淌成了一首詩。這是怎樣的詩情?用一個字來概括。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我:“美。”是呀,這是美的詩情。一個“美”字是對荷蘭田園詩情的最后詮釋。至此,學生對文本已研讀得通體透明。
三、學會一種寫法
語文教學,不僅要關注作者寫了什么,還要關注作者是怎么寫的,
為什么這么寫。因此教師要引發(fā)學生與文本言語表達互動的意識,建立起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互動場。在教學本課時,我關注了兩處寫法,讓學生細細品讀,至少要學會一種寫法。
一處是文中對奶牛四種姿態(tài)的描寫:有的牛背上面蓋著防潮的毛氈,正在低頭吃草;有的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什么。牛犢跑前跑后,活像頑皮的孩子;老牛儀態(tài)端正,好似牛群的家長。通過類比,學生們對運用了修辭手法的文字特別喜歡,感覺運用修辭后奶牛顯得更形象、更生動,讀來更有趣。
另一處是文中帶有“靜”字的兩句話:(1)金色的晚霞鋪在西天,遠處偶爾傳來汽笛聲,接著又是一片寂靜。(2)車船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最后一抹晚霞也漸漸消失了。學生通過類比發(fā)現(xiàn),句子中雖然帶有“靜”字,卻也寫到了“汽笛聲”、“車船”。這時教師假裝示弱:既然有聲音為什么還能感受到靜呢?一下子就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孩子領悟到這動態(tài)的描寫其實是為了更好的襯托牧場的靜,這就是動靜結(jié)合寫法中的以動襯靜。
四、練寫一段話
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的感悟和積蓄的情感,若沒有凝結(jié)成文字,就會漸漸消解淡化。因此,教師應營造一種調(diào)動學生知識積累,提升學生運用言語能力的大環(huán)境,并提供一定的言語形式,讓學生有章可循,有例可鑒,進行語言實踐。
在課文結(jié)尾,我播放了如綢帶般的運河,如錦緞般的郁金香,散落在草原上的牛羊,一座座形態(tài)各異的橋。邊放邊引述:白天,橋上人來車往,夜晚,車船俱靜,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在畫面欣賞的過程中,那些造型各異的橋,讓學生們大開眼界,都不由得心向往之。于是,我讓學生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來寫寫白天和夜晚的橋,并設計了適切三年級孩子習作能力的段落:
橋之國
在荷蘭,隨處可見一座座形態(tài)各異的橋靜靜地橫跨在運河之上。
白天,橋上人來車往。 。
夜晚,月光靜靜地灑在橋面上。 。
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在學生動筆前,我作了這樣的提示:在寫白天的橋時,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來寫;寫夜晚的橋時,可以用上“沒有……,沒有……,也沒有……”來寫。旨在通過動靜描寫,對比白天晚上,內(nèi)化語言,習得寫法。課上,學生們寫得都不錯,學會了語言表達的技能。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這是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語言訓練是整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要找準學生語言發(fā)展的生長點、切入點,充分挖掘文本資源,緊抓語言訓練的四個“一”,設計適合的語言練習內(nèi)容和方式,提升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