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發(fā)源地應該是中國無誤了。時下雅致些的茶藝居、茶葉店播放多以古曲為主,似乎喝茶聽國樂已成為國人的一種思維定式。中國的文化就像《道德經》里說的一樣?!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個文化的核心,以此核心發(fā)展出來的各門藝術由于根源同屬一脈所以總能融會貫通。在國人的觀念里茶有著很高的文化內涵,茶馬古道、航海這些厚重的歷史名詞不僅是古道上的車輪印痕,不僅是煙波浩渺海底那一艘艘的沉船,更是一種文化的延伸。東瀛的茶道以至于歐美風行的“teatime”也許就是數千年前老子說的“三生萬物”的產物吧!
從17世紀茶葉進入西方伊始,茶在西方世界已然經歷了數百年,并融進了西方社會,據說英國人幾乎將一生1/3的時間花在飲茶上。從文藝復興運動發(fā)起至16世紀的巴洛克時期到18世紀的浪漫時期,茶葉也一同經歷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歷史時期,多少優(yōu)秀的音樂大師在這個時期猶如雨后春筍般林立并不斷把歐洲的古典音樂藝術推向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有時候我在揣測那些我所崇敬的大師們喝茶嗎?茶葉清逸悠遠的氣息會合那些從作品中透露同樣氣息的大師們的胃口嗎?李斯特?勃拉姆斯?舒曼?肖邦?這個想法似乎有點怪異。
周末的午后燒了壺水泡了點友人從臺灣帶回的包種,喝完第一道,頓覺少音樂。起身打開音響,忘了音響里的那張CD還是昨晚播放后未取出的肖邦的《夜曲》。恰好茶湯剛從蓋碗倒入勻杯,騰起的茶香與琴聲在同一空間相遇,兩種不同的介質,巧妙地在聽覺與嗅覺上形成了互補,雖是白天但那夜的意境和氣息與清逸且悠遠的茶香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飄蕩并充盈著整個房間。
我感受到夜的意境了,仿佛夜色已經在身邊鋪展開來。那是一個天朗氣清的夜晚,漆黑的郊外微風吹過山崗。樹林里響起一陣陣“呼呼”的聲音,無垠的深藍色夜空繁星點點時隱時現,棉花般的云朵飄動著。在月亮女神塞勒斯光照下,所有的東西似乎都顯得十分有靈性,那微光下隨風舞動的葉子,是否就是我杯中的茶葉,我不忍細看,怕驚擾這靜謐的夜……
夜,似乎就是抒發(fā)情感的時間。李白、李清照、杜甫所著佳句甚多,同樣在歐洲大陸也有小夜曲的音樂形式且佳作頗豐。融貫中西從詩到樂曲都有感傷的、婉約的、甜美的,在聆聽的時候會讓人感受到作者的心境。這似乎和茶一樣,本身固然有其口感,但品飲的人卻能從中獲得很多從味覺里衍生出來的帶有思想性的東西。我想音樂與茶應該是有共性的,最起碼能在肖邦的作品里感受到這兩者的相同點。有時我不禁在想肖邦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案邊有放著茶杯嗎?他有從茶里找過夜的靈感嗎?這位身體孱弱但感情豐富的藝術家,他的夜曲總會讓我想到某種關乎二者間的意境。
舒曼說肖邦是鋼琴詩人,說的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