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阿里轉岡仁波齊當然是一生中必不可缺的經(jīng)歷,無論一圈也罷無數(shù)圈也罷,即使來不及轉圈卻已在迢迢朝圣之路上氣絕而亡,那也是一種表達信念的解脫。而馬年轉岡仁波齊則被認為效果非凡,有轉一圈等于轉十三圈之說,因此每逢馬年,轉者如云。
岡仁波齊英文名:Kailash,位于西藏阿里普蘭縣境內(nèi),距阿里首府獅泉河鎮(zhèn)200多公里,距普蘭縣100多公里,綿延于中、印、尼三國邊境,山頂海拔6721米,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在中國國家地理雜志“中國十大名山”評選中被選為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神山神秘之處在于,山的向陽面,終年積雪不化,白雪皚皚;而神山之背面,長年無雪,即使被白雪覆蓋,太陽一出,隨即融化,與大自然常規(guī)剛好相反,堪稱神奇。神山也孕育了200多條冰川,帶來了大量水源,是恒河、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等大江大河的發(fā)源地。
岡仁波齊的藏語意為“眾神的居所”,素有“神山之王”的美稱。是西藏原生宗教苯教的發(fā)源地,苯教徒將其視為神山和萬山之王,認為她主宰著這個世界。印度教諸神中,法力最大的毀滅之神濕婆神就居住在此;印度教還把岡仁波齊看作大梵天的駐錫地。耆那教把岡仁波齊稱為“什塔婆達”,即“最高之山”,并把她視為一座有靈性的圣山。據(jù)說因為該教的創(chuàng)始人勒夏巴哈就在此山中獲得解脫,并達到大悟。佛教更將岡仁波齊視為其圣地。因而岡仁波齊同時被藏傳佛教、苯教、印度教、以及印度耆那教認定為世界的中心。每年來自尼泊爾、印度等國家的朝圣者眾多。在藏族人看來,如在藏歷馬年來轉神山,則被當為人生之大幸。
身體在地獄精神在天堂的轉山之路
外圈是以岡仁波齊山為核心的大環(huán)山線路。通常說的轉山是指轉外圈,藏族人一般在凌晨3、4點出發(fā),日落時分回到轉山起點,用1天時間轉完;旅行者徒步一般需2天時間,有體力較好的也會同藏族人一起用1天時間轉完;磕長頭的朝圣者則需15天-20天。繞神山外圈一周的距離是52公里,藏傳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順時針轉,而苯教徒則是按逆時針繞行的。
內(nèi)圈是繞岡仁波齊南側的因揭陀山的小環(huán)山路線,轉山人說轉13轉為一整圈,轉一整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如獲重生,所以都是在轉足13圈外圈之后再轉內(nèi)圈。
岡仁波齊的轉山之路,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植被稀疏,嚴重缺氧,需要經(jīng)歷開始時候的緩坡海拔慢慢上升,然后經(jīng)過一段亂石路陡坡上升的考驗,更要翻越海拔5630米的卓瑪拉山口,翻越山口后仍有20多公里的時而下降時而上升的沼澤路和山路,才能最終回到轉山起點,對于轉山者是一次身心意志的考驗和磨練。在卓瑪拉山口,即使是在盛夏仍有積雪,如果是在7-9月的西藏雨季轉山,在山口還可能遭遇雨、雪、冰雹等極限天氣。
轉山途中,神山岡仁波齊雪白晶瑩圓冠狀的峰頂一直在你的前方右邊,轉山者需用一顆虔誠敬畏堅韌之心和不言放棄的精神才可克服身體如在地獄的考驗,完成神圣的轉山之路。
薩嘎達瓦節(jié),藏地宗教活動高峰
我們一行人是在薩嘎達瓦月里進入阿里去轉山的。薩嘎達瓦節(jié)是藏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薩卡達瓦月從藏歷四月一日開始到四月三十日結束,整個月里,藏族人食齋、拜佛、禁止殺生以及舉行很多宗教祭奠活動。薩嘎達瓦節(jié)當天是藏歷四月十五日,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成佛和涅槃紀念日,作任何善惡都成百萬倍。故而,人們都會在這天做善事積累功德,各種宗教活動會在這一天進入高峰。
薩嘎達瓦當天在神山著名的經(jīng)幡廣場有盛大的宗教活動。經(jīng)幡廣場的成千上萬經(jīng)幡每年都會換新的掛上。中間最大的,豎有巨大的塔欽(經(jīng)幡桿),經(jīng)幡從塔欽頂端向四周傘狀散開,薩嘎達瓦節(jié)這天,會把塔欽放倒,經(jīng)幡換上新的,重新豎起。當天方圓幾百公里的兩、三萬藏族居民從四方趕來,聚集在經(jīng)幡廣場上誦經(jīng)、祈福、獻哈達、觀禮。
豎經(jīng)幡活動大約在上午十點左右舉行,儀式由神山腳下寺廟的高僧主持,高僧身著黃色緞袍,頭戴垂穗寬邊大圓帽,手捧潔白哈達,口誦經(jīng)文。他一聲令下,幾百人合力拉繩子將高達24米的塔欽緩緩豎起,桑煙紛紛燃起。頓時,圍觀眾人發(fā)出陣陣高喊聲、祈禱聲。這時的神山在金色的陽光照耀下閃著銀光,顯得更加吉祥而神秘。場面極為激動人心,在場的所有人都會被這種神圣而壯觀的氛圍所感染。儀式結束后,人們會把舊的經(jīng)幡帶一條回家去,掛在屋子里、車上保平安。
當高高的塔欽豎起后,現(xiàn)場的人們圍繞它轉經(jīng)13圈,爾后陸續(xù)出發(fā),開始了長達52公里的轉神山祈禱活動。
我們到達轉山入口塔欽(這里是地名)時已是晚上八點多,西藏的太陽落的晚,晚上九點半才會徹底天黑。當時,神山在夕陽照射下,白色的峰頂閃著金光,十分的神圣美麗。我們原本心存敬畏的心,更加升起一份虔誠。
轉山第一天,我們早上七點起床,同行四人加三個背夫,在清晨八點清冷的微風中出發(fā)。第一天行程20公里到哲熱寺住宿,一路是輕緩上升,只有最后五公里的亂石路比較陡,因為之前對高原已經(jīng)有了很好的適應,我們走得不是很費力。
路上遇到一對中年夫婦,也是從內(nèi)地過來轉山的,但他們是要比我們更加虔誠的佛教徒,他們轉的已經(jīng)是第8圈了,馬年轉山相當于平時的13圈,他們打算轉夠9圈,這樣就超過平時轉山108圈,可以超脫六世輪回之苦。他們來此已經(jīng)一個多月,轉山兩天,在塔欽休息一、兩天,繼續(xù)轉下一圈。對于他們的精神,我們深表佩服,也祝他們接下來的旅程順利。
第二天轉山,翻越卓瑪拉山口時實在艱難,但也終于在背夫小伙子的幫助下經(jīng)受住了考驗。第二天下午六點多返回轉山起點,兩天時間,順利完成神圣的轉山之旅。
“瘋子”背夫
說到最后能順利完成轉山之路,不得不提到我們的三個背夫,他們都是20剛出頭的藏族小伙子,領頭的小伙子名叫倫珠。他們個子都不高,精瘦,小麥色皮膚,眼睛很亮。
第一天,因為行程不緊,他們也跟著我們的節(jié)奏走,不催我們,走快了,就在前面等一會兒。路過經(jīng)幡,他們都會虔誠的用額頭貼上去,遇見寺廟,他們也會拜拜。路上遇見其他藏族人,不管認識不認識,他們都會打招呼。這些耿直的小伙子不會因為我們是“客戶”而對我們格外照顧,所以,如果你渴了餓了,千萬別指望他們提醒你休息,一定要自己照顧自己。
第二天,凌晨五點,我們就被倫珠叫醒,也沒吃早餐,收拾行囊就出發(fā)了,要翻越5630米的山口,任務艱巨。一個小時后,我們中的一位大姐體力不支走不動了,倫珠就讓其他兩個小伙子左右扶著她走。大姐說要休息,他們卻也不停,說到前面有茶館。后來就這樣一直扶著走,上了山口又下了山,不知不覺竟已過了三小時,那位大姐都快累趴了,卻也就這么堅持著走了過來?;仡欈D山歷程,我們不得不感謝這幾個背夫的“瘋勁兒”,如果不是這樣的“逼迫”,也許我們就無法在天黑之前順利回到塔欽,轉山之路也許就會更加波折。
“西天瑤池”瑪旁雍措,薩嘎達瓦的轉湖人
轉山完畢,繼續(xù)我們的旅程,圣湖瑪旁雍措和神山岡仁波齊一南一北遙遙相對,在圣湖中可見神山的倒影。我們接下來的一天早早就到了圣湖旁邊。
瑪旁雍措,自古以來佛教信徒和苯教徒都把它和神山一起看作是圣地的“世界中心”,同時它也是中國湖水透明度最大的淡水湖,藏族人所稱三大“神湖”之一。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稱為“西天瑤池”的地方。神山圣湖在藏族人心中神圣無比,每個藏族人都以能來轉山轉湖為人生大事。即便來不了的,也會請人幫帶圣湖水回去,每日清早虔誠的用圣湖水清洗眼睛和額頭。佛教徒認為,瑪旁雍錯是最圣潔的湖,是勝樂大尊賜予人間的甘露,圣水可以清洗人心靈中的煩惱和孽障,藏族人也相信圣湖里生長的魚可以治百病。
藏傳佛教里,馬年轉山,羊年轉湖,所以我們看到的轉湖的人很少。但趕上薩嘎達瓦節(jié),還是遇上了一些。一般的轉湖都會在農(nóng)閑的時候,一家人舉家千里迢迢從西藏各地帶著食物炊具和帳篷一路走過來;有的也會是一人,一路磕著長頭過來,然后在湖邊一邊轉一邊搭帳篷住宿。但現(xiàn)在是農(nóng)忙時節(jié)(4月-10月),大多數(shù)轉湖人會乘車趕來,然后花四天或更短的時間轉湖,沿途有寺廟和牧民家可以住宿。藏族人家里的帳篷都是用牦牛毛編的織物搭的,這種織物從里面往外看會有縫隙,但是特別防風保暖。從外面看著是黑色的,所以如果路過湖邊看見黑色帳篷搭起來了,那轉湖的好時節(jié)就快到了。
我們遇到的一行轉湖人是從西藏的邊境縣聶拉木過來的,其中一位比較德高望重的牧民帶隊,帶著幾戶人家的代表,有男有女,開車過來,來一次不容易,神山圣湖一起轉,他們有一些不太會說漢語,但是每個人都非常友好熱情。藏族人每一個都是虔誠的佛教徒,每一個都那么隨和友善。
我們離開神湖的時候,仍然是清晨,太陽剛升起不久,在晨光的照射下,湖面微波涌動,在碧藍的天空下,湖水放佛在融化著天空,湖水也那樣的明澈碧藍。愿她永遠這樣美麗,護佑藏族人民的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