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談談移民的歸屬感的問題。移民了,在一個遙遠而嶄新的國度開辟新的家園,你能否在這塊土地上找到歸屬感,可以表明你的移民抉擇是對還是錯。
關于家園,英國作家毛姆在他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中有過這樣的描述:“有些人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從孩提時代就非常熟悉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戲其中的街衢,對他們說來都不過是旅途中的一個宿站……也許正是本鄉(xiāng)本土的這種陌生感才逼著他們遠游異鄉(xiāng),尋找一處永恒定居的寓所……有時候一個人偶然到了一個地方,會神秘地感覺到這正是自己棲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于是他就在這些從未寓目的景物里,在不相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倒好像這里的一切都是他從小就熟稔的一樣。他在這里終于找到了寧靜?!?/p>
移民,就是在遠方找到一個家,那是一片讓自己感到親切、感到安寧的家園。只是毛姆所描述的在出生的地方好像是過客的人,讓我不可理解,對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以及其中的人甚至親友感到陌生,沒有親切感,真的有這樣的人嗎?
我們的專欄作家程寶林先生在遙遠的美國安了家,在那里,他找到了安寧,但顯然.他不是毛姆所說的是故土的過客,對于他出生的地方,對于那片家園上的人民,他是那么熟悉,那么熱愛。本期,他的文章《別用”祖國”綁架我》寫出了一個真正的移民對于家園的理解。
毛姆說有些人會對故土有陌生感,這種陌生感會讓人產(chǎn)生離開的欲望。怎么理解這種心理?我在寶林兄的《別用“祖國”綁架我》里,似乎找到了一點答案。他對中國的大學教授為了環(huán)保而向政府官員下跪這一行為不能接受,與他的價值觀格格不入。通過下跪的方式維護權益,這是中國人習慣做的事情,但我知道美國人不會這樣做。在美國,人的尊嚴更崇高。在這一點上,中國人讓我陌生,美國人更像是我思想上的同胞。
在《別用“祖國”綁架我》里,那個從廣州移民來美的人面對“你現(xiàn)在認同舊金山是你的家,還是廣州是你的家?”的問題,他的回答毫不猶豫:當然舊金山是我的家。我希望每一個移民都能這樣回答,這意味著他在美國找到了歸屬感,他在美國真正有了自己的家園。他對周圍的美國人有認同感和親切感,而不是陌生感和反感,他是他們中的一員,他屬于這片土地,他愿意為這片土地付出,他會從這片土地收獲。
“美國是我的家,美國是我的國?!睂毩中值倪@句話,表明他在美國找到了歸屬感,作為他的朋友,應該為他感到高興,我不能理解為什么有人會對此心生反感?要知道,從法律上來說,美國公民在入籍的時候,是要作出“我宣誓忠于美國國旗,以及它所代表的共和國”的宣誓的。加拿大政府今年二月向國會提交C-24公民改革法,就是為了凸顯公民權應該頒給以加拿大為家的人,而不是移民投機者。
移民了,如果不以移居國為家,那移民的歸屬感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