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wèi)生與公眾服務部2008年發(fā)布的身體鍛煉指南,建議人們每周至少運動兩個半小時,可以借助于騎自行車、快走等日常生活中易行的方式實現(xiàn)。
很多研究表明,經常進行適度鍛煉可以給人們的健康帶來明顯益處,能夠降低患心臟病、糖尿病、抑郁癥、骨質疏松、老年癡呆和癌癥等疾病的風險。
運動對人的壽命的影響:
2012年,對65.5萬美國成年人10年的跟蹤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每天僅僅花11分鐘進行休閑活動的人,其40歲后的預期壽命比不愛動的人長1.8年;那些達到鍛煉標準的人壽命更長,他們的預期壽命比不愛動的人長3.4年;每天進行60~90分鐘運動的人,其預期壽命更是比不愛動的人長4.8年。
運動對血糖的影響:
總部位于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國際糖尿病聯(lián)合會發(fā)布的《糖尿病地圖》顯示:2013年全球約有3.82億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國際糖尿病聯(lián)合會估計,到2035年該病患者人數(shù)預計會上升至5.92億。在2013年,糖尿病導致約510萬人死亡,平均大約每6秒鐘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美國醫(yī)學會雜志》發(fā)表的《散步——對糖尿病最好的藥物》一文指出,缺乏運動是2型糖尿病發(fā)病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每天快步行走至少半個小時可使發(fā)生2型糖尿病的危險降低30%~40%。步行可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有效地預防糖尿病。
人體中肌糖原和肝糖原里的葡萄糖是運動的“燃料”,運動過程中這些儲備快用完時,肌肉會攝入血中的葡萄糖供自己使用,血糖水平自然就會下降。運動結束后,因為肌糖原和肝糖原中的葡萄糖減少,機體又要利用血中的葡萄糖為肌細胞和肝臟儲存,這時血糖又進一步降低,并可持續(xù)至運動后數(shù)小時。
運動可以改善心理健康:
科學家曾經測量“跑步者的快感”,這是一種長時間運動后個體所感受到的愉悅感。在長跑中,人的大腦會釋放出更多的內啡肽(一種能產生愉悅感的激素),這種物質會作用于大腦中掌管強烈情緒的區(qū)域。
運動可以提高神經系統(tǒng)水平:
愛爾蘭科學家對人運動后的大腦靈敏度測試顯示,劇烈運動后的片刻,男性血液中一種被稱為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簡稱BDNF)的蛋白質水平相當高,靜坐的對比組男性的BDNF水平沒有類似的變化。這種化學物質正是誘發(fā)新生神經細胞生長的分子,可以增強神經細胞的健康。運動刺激可誘導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的基因表達上調,合成分泌增多,對人腦的健康有良好的影響。
據(jù)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加拿大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孕婦每周進行三次時長約為20分鐘的運動,可以促使肚子里的孩子大腦提前發(fā)育。加拿大神經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讓一組孕婦每周至少進行三次運動,另一組則幾乎不運動。嬰兒出生后,科學家們利用腦電圖測量新生兒的聽覺記憶力,大腦活動顯示,運動組孕婦生的孩子能夠更輕易地分辨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比不鍛煉組的孩子聽覺記憶力好兩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