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定要演“主角”
很多父母都忙于工作,大撒把地把寶貝交給了老人。如果這種情況發(fā)生在寶貝三歲以下、上幼兒園之前,那還無可厚非。但如果學齡前教育,或是整個中小學教育期間都把孩子扔給老人,那就真的可以稱之為“不負責任的父母”了。這樣的父母在孩子重要的成長經(jīng)歷中缺席,將難以體會養(yǎng)育孩子的真正樂趣。作為父母,不管多忙,不管真正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有多少,都一定要在孩子的重要教育階段扮演“主角”。所謂“主角”就是說,整體的教育原則是需要你來制定和把握的。孩子是一張白紙,要在你的手里變成美麗圖畫。在開始動筆之前,你需要想清楚圖畫主題,如何構圖,定怎樣的調(diào)性,色彩張力如何,甚至能給整幅畫提亮的細節(jié),高光之處是怎樣的等等。
定原則 當仁不讓
“以前小時候我特怕我爸,什么都聽他的,現(xiàn)在我自己總算當了爹,可得好好行使一下當?shù)闹鳈?!”不少爸爸在孩子成長的初期都曾有過類似心理,覺得自己的孩子當然要聽自己的話,大有“他的小命運我做主”的心態(tài),但沒過多久就發(fā)現(xiàn),原來在家里還要聽老婆大人的,不僅如此,母后大人的話也很重要,就連父皇的話也不得不繼續(xù)聽啊!其實,從孩子教育看,“你的孩子你做主”的主導思想還是有好處的。首先是因為孩子的家庭教育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價值體系,主導教育者也必須在孩子心里樹立起“威嚴”。其次,家庭教育要伴隨孩子的一生,主導教育孩子的角色,除了父母之外,還真沒有更合適的人選呢!
爺孫情 適可而止
長期把孩子放在老人家里寄養(yǎng),很多老人身上的習慣、生活理念,對待人事物的態(tài)度等等孩子耳濡目染就學會了,再領回自己的身邊,你就需要花費一番工夫才能夠重新幫助孩子養(yǎng)成新的生活學習習慣。所以說,如果不是條件萬不得已,還是不要嫌累,嫌麻煩,早點開始自己帶孩子。剛開始跟老人分開的時候,可能老人不習慣,孩子也想老人,你可以時常帶孩子回去看望老人,也可以讓老人來家里小住一段時間。但不論在誰家里住,盡量不要把孩子單獨扔給老人一周以上的時間。如果孩子說:“我爺爺就這樣。”你一定要耐心地跟孩子講解,老人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對,新一代人應該有新做法,看看其他小朋友,看看父母是怎么做的,可以多讓孩子打開眼界、多學習。
多溝通更新理念
有很多人認為老人帶大的孩子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力都很差、愛撒嬌,成不了大器。其實,這也不是絕對的。不管你是不得已要讓老人帶孩子一段時間,或是跟老人長期生活在一個屋檐下,只要孩子有機會和老人在一起,你就要經(jīng)常跟老人溝通,時不時地將你對孩子養(yǎng)育的想法、理念講給老人聽,有些方面可以適當征求老人的意見,而有些方面則可以鮮明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如果老人有不同意見,也要讓老人明白,你是下定決心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養(yǎng)育孩子的,并且懇求老人的理解與支持。這樣做的好處是,你會發(fā)現(xiàn),老人多少都會對你的想法有尊重,盡管老人對待孩子的方式不會與你對孩子的方式完全相同,但至少老人明白你的想法之后,會盡量照顧到你的想法和做法,不至于在孩子面前跟你完全“唱反調(diào)”。
不狹隘 多多思考
混養(yǎng)的很多問題,從孩子一出生就有。那時的主要問題發(fā)生在爸爸媽媽和老人之間,比如有的爸爸媽媽圖省事,整天給寶貝穿著紙尿褲,沒多久,寶貝的屁屁淹紅了,寶貝疼得直哭,老人就看不下去了:“我早就說過了,紙尿褲不是什么好東西,用尿布才對寶寶好,你就是不聽!”媽媽心里就會委屈:“尿布雖好,但要有人整天洗尿布啊,我不是也為了省事兒嘛……”其實,很多所謂的新潮養(yǎng)育方式未必都適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寶寶,作為媽媽一定不能心胸狹隘,在老人發(fā)表意見的時候,一定不要認為老人說的都是老習俗老做法,都已經(jīng)不適用于現(xiàn)在。老人的很多經(jīng)驗其實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需要我們辯證地去理解,并演化出最適合自己家庭的應用方式。而且,如果一旦你發(fā)現(xiàn)是自己錯了,就應該及時調(diào)整糾正錯誤,畢竟都是為了孩子好,并且要打開心胸,多方尋解,直到找到真正適合寶寶的最佳養(yǎng)育方式。
求一致 讓孩子有章可循
“媽媽說我每天必須要練完2個小時的鋼琴才能睡覺。”“爺爺說我必須按時上床,現(xiàn)在都9點半了!”如果對待同一件事,家長中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要求標準,孩子自然就不知道該聽誰的話了。怎么辦?必須先就這些問題達成家長之間的內(nèi)部一致。在什么情況下,以什么樣的標準為第一原則,如果臨時出現(xiàn)意外情況,會按照怎樣的原則去應變,是要孩子一定要養(yǎng)成規(guī)律的作息習慣,健康第一?還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堅持完成課業(yè),培養(yǎng)孩子堅強的意志?看似矛盾的選擇,如果具體放在不同年齡段、不同情況的孩子身上,其實就不那么難做決定了。就拿以上事例來說,如果是學齡前的孩子一定是要健康第一的;如果是學齡期的孩子,身體健康無病患,該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時候,家長適當狠狠心有時候在孩子身上還是很見效的。
忌爭吵 避免孩子鉆空子
如果真的在某個問題上,家長內(nèi)部不能達成一致怎么辦?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否則很容易讓孩子有不安全感,家庭內(nèi)部的不和諧會讓孩子生活在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中,無法身心放松,影響孩子身體和心理、智能等多方面的健康發(fā)育。如果家長遇到問題就爭吵,對于特別頑皮的孩子來說,還容易給孩子造成鉆空子的機會。等到你發(fā)現(xiàn)孩子在老人面前用你作為“擋箭牌”,到了你和孩子爸爸面前,又用老人的話當“圣旨”時,孩子可能早已經(jīng)形成了找借口、拖延、答應了之后不去執(zhí)行等壞習慣,要改也難了。所以,即使是家長之間在養(yǎng)育孩子方面有分歧,也一定要避開孩子,徹底討論溝通之后,做一個哪怕是暫時性的決定,先按照誰的標準去執(zhí)行。等將來時機成熟,或者當事者發(fā)現(xiàn)執(zhí)行的效果不好,再一起決定去調(diào)整改進標準,也是可以的。
尊重他人 求同存異
最好的辦法是求同存異,不要強求都想法一致,尤其是做媽媽的,從中國傳統(tǒng)對女性賢良淑德的要求標準上說,最好能夠做到理解他人,凡事多從他人的角度去考慮。如果你能知道對方為什么會那么想時,很多時候,就可以對癥下藥找到說服的最好方式,或者是能夠切身真正理解且包容對方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不在孩子面前暴露出家長之間相互矛盾的養(yǎng)育原則,“存異”一定要在“協(xié)議一致”的前提下,也就是說,至少家長之間要在一個問題上達成一致,在孩子面前到底以誰的原則作為標準。如果在這個問題上也不能達成一致,那么媽媽就要從長遠和多角度去考慮問題了,為了家庭的和諧和幸福,你決定是應該讓步,還是應該據(jù)理力爭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但無論怎樣做,都要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運用適當?shù)恼f服技巧,相信沒有什么矛盾化解不了。
讓孩子自己做老師
老人溺愛孩子,尤其是平常不經(jīng)常在一起的老人,一見到孩子就百般順應,孩子要怎樣就怎樣,完全打破了平時爸爸媽媽給孩子立下的規(guī)矩。對于并不經(jīng)常跟老人在一起的爸爸媽媽來說,也許還沒來得及溝通,孩子就已經(jīng)陷入老人們的“蜜糖陣營”中了,如何讓孩子“不淪陷”?有一種特別好的方法,那就是你平時盡量多多跟孩子講規(guī)矩,多多鼓勵和表揚孩子,把孩子自己培養(yǎng)成自己行為習慣的監(jiān)督者,即使姥姥在他不該吃零食的時候給他買了零食,他也能說:“現(xiàn)在吃了零食,一會兒就沒法吃更好吃的午飯了!”那么你就不用太擔心了。當然,小孩子抵抗誘惑的能力還不是很強,但也一定不要小看孩子自己的力量,有很多時候,內(nèi)心中的隱藏自制力,或者即使是做了壞事之后的小小自責,都會在最關鍵的時候把我們拉回正軌,不是嗎?對于孩子,也不例外。
避免10種有害混養(yǎng)
1 在跟養(yǎng)育人缺乏充分溝通的情況下就把孩子送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生活超過半天以上。
2 以為孩子小還聽不懂,在孩子面前跟老人或其他家庭成員爭吵。
3 今天讓孩子在姥姥家,明天送孩子去奶奶家,后天又讓孩子跟保姆,每位跟孩子親密接觸的成人都有各自一套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孩子的養(yǎng)育體系變化無常。
4 在孩子病痛、饑餓、寒冷的時候,把孩子扔給跟孩子不熟悉的人,一旦照顧不周或者養(yǎng)育不當,很容易在孩子心理形成難以除去的陰影。
5 當孩子需要媽媽的時候,卻必須去奶奶家,孩子在內(nèi)心孤獨的情況下,很難身心健康。
6 方言或者外語環(huán)境下,孩子會被迫先去適應語言,如果同時作息和生活習慣也都要從頭開始適應的話,孩子很容易心理壓力過大。
7 跟行為習慣不佳的其他小朋友長期一起生活。
8 圍在孩子周圍的家人都只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忽略孩子對知識及對社會交往的需求。
9 跟家庭主導教育觀念相背離的情況下,孩子的不良言行卻能夠受到其他家長的鼓勵。
10 家長的養(yǎng)育觀念太容易受其他家長的影響,朝令夕改導致孩子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