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的夢想,是想做裁縫來著。
村子里有裁縫,是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姓劉。她與村子里別的女人不同,她整天不用下地干活,只管呆在屋子里,給人裁剪衣裳。面皮兒捂得白白的,像城里人。村人們都很尊敬她,喊她劉裁縫。
我那時覺得她很神奇。我母親拿家里一些零碎的布頭,給她送去,她拼拼湊湊,競給我整出一件小衫子。小衫子上還用布條捏了一朵小花,天真活潑地開著,跟城里商店里賣的一樣。你根本想象不出,那原先不過是一堆碎布頭啊。
村人們都夸劉裁縫的手藝好,有真本事。她的名聲漸漸傳播開去,好幾個村子的人,都繞了遠路來找她做衣裳。
她幫我做的那件小衫子,我一直一直地穿,穿到小學快畢業(yè)了。對劉裁縫的膜拜,早已化作我的夢想:我長大了,一定要做裁縫,做個像劉裁縫一樣的裁縫!
待我真的長大了,我沒做成劉裁縫,卻做了另類的裁縫——用文字縫制“衣裳”。
我以為,每個寫作者都是裁縫。你手底下的文字,就是一堆零碎的“布頭”。手藝的好壞,決定了你制作出來的“衣裳”的好壞。有的剪裁得當,縫制精湛,一件“衣裳”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有的卻顯得粗制濫造,針腳歪歪扭扭,無人問津。
舉個簡單例子,比如,在寫作中,對古典詩詞的運用。高明的“裁縫”,會讓古典詩詞,成為一篇文章的亮點和點綴,自然而然嵌入其中,情景交融,天衣無縫,像小時劉裁縫給我小衫子上配的那一朵花。
可是,若你裁剪不當,弄得花不像花,草不像草的,看上去又拙劣又沒有美感,只會適得其反,起不到半點點綴作用,反倒讓人讀出生硬和造作來,那是極劃不來的事。
我在下文《人間第一枝》中,分別引用了杜甫、鄭思肖和魚玄機的詩句。但我的引用,不單純是引用,而是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新意。在寫春柳的輕與軟時,我很自然地引出了杜甫和鄭思肖,前者寫柳煙繚繞,后者寫柳煙的繁茂。我通過自己的解讀,給他們的春柳,描出另類的美和趣味來,使我的春柳變得更加輕盈,又滿載著古典的意味。
魚玄機的詩句,更是被我做了另一層的解讀。古今情感,一脈相承,誰比誰更深刻?
離別已成定局,無法挽留。然而可以把我最好的祝福,別在你的襟上,一枝柳,就是我送你的一個春天。請把春天帶上吧,從此,一路的草,都將為你而綠。一路的花,都將為你而開。
今人雖不見古時柳,但今柳曾經(jīng)映古人呢。我這《人間第一枝》,如何叫人不喜歡!
【文章鏈接】
人間第一枝
因病,在家蟄居多日,直到滿眼春色,撲到窗前,收不住腳了,一腳跌進我的小屋來,我才驚覺,春來了。
是春了。雖是連續(xù)的霧霾天,卻擋不住生命的涌動——吹進屋內(nèi)的風,變得輕軟暖和;灑在窗臺上的陽光,有了翠意。鳥的叫聲,明顯地多了起來。仔細聽,那里面,有燕,還有鶯。你也仿佛聽到河床破裂的聲音,萬物萌動的聲音——嘩嘩,噗噗。一個世界坐不住了,該發(fā)芽的,發(fā)芽了;該開花的,開花了。
那人下班回來,折一枝柳帶回。“你看,柳都綠了?!彼麍笙菜频?,把它舉在我跟前。
感謝他,贈我一枝春。俗世里,我們也只是這樣一對平凡的夫婦,一日三餐,家常穩(wěn)妥。沒有海誓山盟,也不見富貴榮華,卻能一同分享著春的秘密。
是的,這是春的秘密。早在二月細雨料峭時,春其實已經(jīng)來了。它笑的影子,輕輕一閃,閃進一叢柳里面。不幾日,那光禿禿的柳枝上,率先爬上嫩黃的芽兒,柔嫩細小得讓你完全可以忽略。遙看似煙,近看卻無——這才是春的本事。它把自己藏得嚴實,原是想給這個世界一個驚喜,也只待一夜春風起,便綠它個大江南北。
人間第一枝,當數(shù)柳。
我找一潔凈的瓶子,把這枝柳插進去,我的書房里,便都搖蕩著春的好意了。閉著眼,我也能感覺到,那河邊的嫩黃與新綠,該如何堆積成煙。
煙?這真是個好字。是誰最先想出用“煙”來形容春柳的呢?我覺得,再沒有一個字,比“煙”更能配春柳的了。這個時候的柳,也輕,也軟,不勝風,真的就如絲絲淡煙,裊娜多姿。杜甫有詩云:“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绷鵁熆澙@,城樓掩映其中,這春色不用看,單單想想,也誘人得很了。而鄭思肖有詩句“遙認孤帆何處去,柳塘煙重不分明”,我覺得更富情趣。這里的柳煙,堆砌出繁茂之勢,卻不顯笨重,有的只是濃釅,不飲也醉。是讓站著看的人眼睛先醉了,如何分得清揚帆遠去的船只啊,它分明已和眼前的春色融為一體了。
古人好折柳相贈,多為離別。像魚玄機的:“朝朝送別泣花鈿,折盡春風楊柳煙?!辈恢艘粍e何日相見,只愿君心似柳心,年年青青。這里的春柳,絆惹上人間情思。離別已成定局,無法挽留。然而可以把我最好的祝福,別在你的襟上,一枝柳,就是我送你的一個春天。請把春天帶上吧。從此,一路的草,都將為你而綠;一路的花,都將為你而開。
佛教里普度眾生的觀音,一手持凈瓶,一手拿柳枝,灑向人間都是愛。我覺得菩薩手里的這柳枝有意思,換成別的任何一種植物,都不恰當。唯這人間第一枝的春柳才與凈瓶相配,那是初生的春,新嫩,潔凈,純粹,充滿無限希望。
我的鄉(xiāng)下,到清明,孩子們有簪菜花和柳的風俗,為的是避邪。孩子們不懂什么避邪不避邪的,他們只曉得,人生的一大樂事里,這也算得上一件?!扒迕鞑淮鳁盍?,死了變黃狗?!边@歌謠每個孩子都會唱,他們一邊唱著,一邊攀柳,編成小帽,戴在頭上。他們快樂地迎著風跑,一年的春好處,就在孩子們的頭上蕩漾著了。
【梅子的話】
我是很鼓勵我的學生多讀點古典文學的。浩瀚的中華文明里,古典文學是占著一席之地的。能夠流傳至今的,更是大浪淘沙,是精華,是營養(yǎng),是血液。
汲取一定量的古典文學,一來可以增加自己的閱歷厚度。二來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三來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化為己用。清代孫沫不是曾說過這樣的話么,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尤其對于一個寫作者來說,是很有必要積累點古典文學墊墊底的。
(責編 李圣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