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之(吳迪),學者。著:《內蒙文革實錄——\"民族分裂\"與\"挖肅\"運動》《毛澤東時代的人民電影》《錯亂狂飚的毛時代》《揭密中國電影,讀解文革影片》。譯:《解釋:文學批評的哲學》(合譯)《天皇之客:香港淪陷與加拿大戰(zhàn)俘》。編:《中國電影研究資料》《姜文的前世今生——鬼子來了》等。
#一個中國學者遠渡重洋來到歐洲,給一群所謂的\"中國通\"講電影與文化。面對著各種光怪陸離的問題、強詞奪理的抬杠,他只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這個過程中,中西兩個陣營的文化差異以一種妙趣橫生的論戰(zhàn)風格被詮釋出來。作者以自己的獨特思維,對這些荒誕不羈、故作高深的問題一一作答,令人捧腹的同時又蘊藏深意。
#布還惦記著他的樣板戲,“我看過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很讓我吃驚,中國人能跳這么好的芭蕾舞??墒?,我不明白,為什么那些美麗的姑娘要舞槍弄刀,滿臺都是刀光劍影。把漂亮大腿和野蠻的刀槍混在一起,是要展示人性的原始沖動——性與暴力嗎?”
這個問題實在無法回答,可是那大眼鏡后面的灰眼睛死死盯著我,似乎非要我回答不可。
我盡可能委婉地告訴他:“恐怕你的理解有點偏差,它不是想展示性與暴力,它想展示階級斗爭——受壓迫的人民拿起武器反抗壓迫?!?/p>
“反抗壓迫有各種方式,一定要用刀槍,一定要流血,一定要死人嗎?”
“我們也不想流血,不想死人,可是革命不能不流血,不能不死人。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是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使后代能夠過上好日子?!?/p>
老先生聳了聳肩膀,“革命?為什么一定要革命?你看,我們不革命,不是也從北歐海盜變成了文明人?!?/p>
安娜在旁邊糾正布教授,“我們也革過命,只不過時間太短,還沒等流血死人就結束了。”
“怎么回事?”我和張先生不約而同。
小編要說:奇書一本,實在有趣!
這是一堂“不可理喻”的中式電影課。一位中國“呆木”土教授在歐洲的大學里傳授中國電影文化,卻遇到了四個難以搞定的鬼馬洋學生,于是中西文化碰撞開來,你能聽見刀劍相交的聲音……
《中西風馬?!返奈淖衷愿魃婺吭诟鞣N報刊媒體上流傳著。影評?隨筆?散文?思想評論?新小說?都算是,但都不準確。自2004年首次出版之后,此書常年留連于各大高校圖書館中,以致于市面上難得一睹其真容。今年新版重現(xiàn)于世,確實值得期待。
中西方文化從誕生之初就存在著本質上的差別,但此書并沒有直接對中西文化展開論述,而是借著一個中國教師和四個國外學生之口,以中國電影為切入點,將中西方看待事物的不同眼光,面對社會現(xiàn)象的不同思考方式形象的演繹了出來。本應嚴肅枯燥的學術討論被披上一層糖衣,變成了一出出生動活潑的“話劇表演”,發(fā)人深思又回味無窮。
一日,教授給學生放《焦裕祿》,學生不明白飾演焦裕祿的李雪健為何在探望農(nóng)民時拉著農(nóng)民大爺?shù)氖终f:“我是您的兒子!”他懷疑焦裕祿是不是想繼承貧農(nóng)家的遺產(chǎn)。
又一日,教授給學生放《蔣筑英》,學生不明白蔣筑英的領導為什么要對蔣筑英的妻女隱瞞他去世的消息,教授告訴學生,出于人道的考慮,中國人通常報喜不報憂,學生卻反應激烈,認為隱瞞真實才是最不人道的,“難道蔣太太到了幾千里之外的醫(yī)院,突然在太平間里見到死了的丈夫就受得了嗎?我會認為他們很殘忍?!?/p>
再一日,教授給學生放《孔繁森》,孔繁森總是對他的司機和秘書說“你嫂子”——你嫂子在電話里哭了沒有?你嫂子在拉薩不會有事吧?學生對“你嫂子”這個稱呼指代一頭霧水,當教授告訴他們“你嫂子”就是“我老婆”,學生的追問卻令教授哭笑不得:“假如聽話的人也有嫂子,不是會發(fā)生誤會嗎?”
讀這本書,你得不停動腦,因為一直在思辨。作者以笑嘻嘻的態(tài)度,捉摸不透的傾向,把你引入一個迷宮。崔衛(wèi)平認為,在那些精心繪制的故事背后,此書揭示出了中國當代電影文化的深刻危機——對于現(xiàn)代政治文化、法治文明和人際關系的愚蠢無知。
這本書不僅趣味高妙,且文字機智俏皮,將北京人用語的活色生香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作者啟之先生可以說是中國電影評論界的一個“異人”。他的評論文章既非理論至上的學術報告型影評,又非八卦花邊雜陳的廣告性軟文,言語在調侃之間,又頗有深意,看似故作糊涂,然則明白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