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讀課”,是教師指導學生用邊讀課文邊說理解或感悟的方式來進行閱讀教學的一種課堂形式。說讀課型是朗讀課型的一種變式,其課堂教學主要由讀與說來支撐。相對于“講讀課”它是一種更能讓課堂教學生動起來的創(chuàng)新課型。
說讀課中的“說”,并不是學生在課堂上應對老師的那種簡單的回答。而是一種有較大的:“說”的“量”和較長的“說”的“時”的課堂活動。在這種課型上,在朗讀訓練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平實的與生動的、概括的與描述的、形容的與評議的、理解的與品析的、感悟的與鑒賞的、真實的與想象的、模仿的與創(chuàng)造的等等各種形式與內容的“說”。
說讀課中的“讀”,大量地有機地出現在課文教學之中。通過朗讀,可以實現學生對課文文句的理解,對課文情節(jié)的理解,對課文結構的理解,對課文情感的理解;通過反復的朗讀,可以讓學生學會對含義較深的語句、段落的體會和品味,提高學生的精讀能力;通過朗讀吟誦,可以讓課文的詞、語、句、段、篇順利進入學生的語言倉庫,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從長遠來看,朗讀是培養(yǎng)說話的基礎,朗讀得正確、流利,說話也一般比較流利;能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說話一般也比較有感染力。而且朗讀講究節(jié)奏、停頓,講究吐字、發(fā)音,講究語流、語態(tài),對于養(yǎng)成學生高雅的氣質能起一定的作用。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能根據文本特點和學生實際,熟練地運用這種課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能夠真正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推進課程改革。
下面,筆者就《念奴嬌#8226;赤壁懷古》一課的教學與大家商榷。
教學目標
合作學習,用文學視角解讀詞中景物,品味意境,感受詞人的情感。
研究蘇軾人生智慧在不同時期代表作品中的體現。
通過蘇軾性格和詞作情感的聯系分析理解知人論世的理論知識,鍛煉將這種知識運用到不同詩作分析中的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基調,說詞意”
在這一層次的朗讀中,學生反復誦讀,理解詞義即可。同時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詞作。
能說出以下內容即可:上闋詠赤壁,描寫了大江、故壘、亂石、驚濤等壯麗景色;詞的下闋刻畫了年輕有為、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的周瑜的英雄形象,并發(fā)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二)再讀“品語言,說意境”(讀上闋)
在這一層次的朗讀中,要讀出感情,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來談究竟應該如何讀,選擇一兩句進行朗讀設計并說明設計原因。這個過程實際就是把握作者情感的過程。抓住關鍵動詞“穿”“拍”“卷”,關鍵形容詞“亂”“驚”“千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描摹壯麗的赤壁景色,并說說其作用。
(四)三讀“展想象,說形象”(讀下闋)
在這一層次的朗讀中,學生再讀課文,要求進行演讀,讀出情景、情感。請同學們就課文內容說說自己的想象,想象的內容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同學們想象并描敘一個周瑜特寫鏡頭。
如周瑜羽扇綸巾、玉樹臨風、雄姿英發(fā)的或英雄配美人的幸福生活鏡頭。
第二層次,同學們想象并描敘一個動景。
如周瑜談笑風生,淡定從容,指揮火燒赤壁的場景。
第三層次,同學們想象并描敘蘇軾寫周瑜時的一種心情。說說“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情感。
如羨慕周瑜年少有為、事業(yè)婚姻都如意;暗傷自己年華逝去壯志難酬的苦悶。
(四)四讀“評詞作,說手法”,
拓展閱讀蘇軾的《定風波》《臨江仙》等詞。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前提下,在學生共同朗讀中感悟蘇軾詞“豪放”之特色。引進“知人論世”的理論。要求學生查找資料,準備PPT課件,完成對蘇軾不同時期代表作中共同精神的把握。
本課教學設計,借助大量的不同層面的“讀”和“說”,使學生逐步領會作者的情感,完成對蘇軾不同時期代表作中共同精神的把握,并且學會了運用知人論事的方法鑒賞詩歌。
由本課可知“說讀”不僅僅是一種課型,對于教師來說,它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技法,一種能夠確保高效教學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同時也是一種學法指導策略。由此觀之說讀課,意義重大。
說讀課的教改意義首先在于充分而科學地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時間與空間,充分地尊重和發(fā)揮了學生在學習中、在課堂上的教學主體作用,讓他們充分地讀起來,想起來,說起來,品起來,背起來,使他們在課中有充分的活動與豐富的積累,有創(chuàng)造的條件與成功的希望。
說讀課的教改意義其次在于這種課型設計中往往沒有提問設計,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著自主的有創(chuàng)見的教學活動,于是就能有力地破除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分析式教學。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突破,在這樣的課上,教師的滿堂講、滿堂問不復存在。
說讀課的教改意義還在于教師必須在教學技能上進行創(chuàng)新,要設法將學生的語言習得、語言實踐、語言品味的活動比例大幅度上升,要用科學而充滿藝術性的指導,讓學生美讀起來,美說起來;要讓他們說得準確,說得有序,說得有情,說得有理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