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諸多小學美術課上,無論是專門的欣賞評述課,還是隨堂欣賞,有好多老師都喜好準備大量的圖片給學生欣賞。目的想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表象。出發(fā)點雖好,但往往收效甚微。是什么原因呢?我們可以舉個例子來說明:當你逛商店買鞋時,如果只有七、八雙鞋,你很快可以確實購買哪一雙;如果有四、五十雙甚至更多鞋子出現在面前時,你反而不知道買哪雙了,因為你被動于眼花繚亂之中了。
目前的小學美術課堂上普遍存在“二多二少一低”現象?!岸唷笔侵笀D片多,教師講多?!岸佟笔侵笗r間少(學生感悟作品的時間少),表述少(學生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機會、時間少)。“一低”是指學生的遷移能力低下。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師把課設計得實在太滿、太緊了。滴水不漏的美術課,是華而不實的。美術教師應該學學“馬一角”、“夏半邊”的構圖特寫方法——留白,為課堂添精加彩。
一、留白欣賞法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留白?【百度百科】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相應的空白。藝術大師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師,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幅畫中,一只小舟,一個漁翁在垂釣,整幅畫中沒有一絲水,而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所謂留白欣賞法,就是在欣賞教學中要適當留有空白,讓學生對作品有充足的感悟、交流、表述以及遷移的時間和空間。在留出的空白中讓人想象,品味無窮之趣,為欣賞者的審美思維提供空間,達到“此處無物勝有物”效果。這樣的欣賞,就是由淺表性向內層次深化了。
二、確立留白欣賞法的依據
1、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小學生的審美理解具有直覺性,感知不精確,對時間和空間知覺較模糊,他們觀察事物時,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間的聯系和特點。他們有一種“求實“的心理,即注意欣賞對象的內容,而忽略其形式和結構。
小學生的想象從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確的方向發(fā)展。低年級的小學生,想象具有模仿、簡單再現的特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chuàng)造想象開始發(fā)展起來。
2、格式塔心理學家阿恩海姆認為:“視覺形象永遠不是對于感性材料的機械復制,而是對現實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豐富的想像性、創(chuàng)造性、敏銳性的美的形象?!?/p>
3、德國現代解釋學美學大師伽達默爾認為“藝術作品本身就是那種在不斷變化的條件下不同地呈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藝術作為文本是無限開放的,藝術作品的意義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方面,因為藝術作品中不僅僅有創(chuàng)作者自覺意識到的東西,還有由于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積淀于作者意識深處的那些無意識或潛意識的東西,這些東西即使創(chuàng)作者沒有意識到,它仍然存在于藝術作品之中,因而藝術作品的意義遠非創(chuàng)作者本人的意圖所能限制。另一方面,藝術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以后,不僅存在于當代,而且在今后的年代里繼續(xù)存在著。這樣,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場合、甚至不同的對話中,藝術作品會不斷地顯示出它的新的意義。這樣藝術文本自身就成了具有生發(fā)作用的主體。藝術文本的多種意義只有在與欣賞者的對話中,才可能生發(fā)出來。
4、《美術課程標準》實施建議:美術教學應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應當遵循審美的規(guī)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進行比較。教師不要急于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而應當通過比較、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鑒別、判斷,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
三、確立留白欣賞法的作用與意義
1、能促進教師對美術課程價值的重新認識。
五條美術課程價值的第一條就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審美能力”。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yǎng)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態(tài)度以及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也就是說,今天的美術教育,決不僅僅是學習畫畫的技能,還包括了從文化、美學、歷史的角度分析、欣賞、評價作品的能力和智慧。從這一意義上說,美術課堂的欣賞教學比知識技能教學來得更重要。
2、能改變小學美術欣賞教學中“二多二少一低”現象。
在一次觀摩了全國美術現場課后,錢初熹教授曾說:“在40分鐘上課的時間里,留給孩子們創(chuàng)作表現的時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體驗的時間,我計算了一下,一般在13分鐘以下,最多的一節(jié)課的時間是19分鐘,而最少的只有3分鐘,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么短的時間里學生到底能夠學到什么東西?”其實很多課上的某些問題,教師也要花上很多時間去思考,甚至要查找資料才能知曉的,卻要小學生看看后就要回答,談何容易?(留白嚴重不足?。]有經過體驗感悟的知識是膚淺的,易健忘的,而有些教師偏偏要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用預設去代替學生的感悟。結果造成了美術課上圖片泛濫、教師喋喋不休、學生目不暇接、一遷移就休克的“二多二少一低”現象。
留白欣賞法的施行,一定程度上能改變“二多二少一低”現象,使學生學會欣賞方法,提高審美能力。
3、能加強教學中師生的雙邊關系。
如果學生在課堂上能專心聽講、積極發(fā)言、愉快和諧的話,那是最理想化的課堂。但是,即使教師一百個不愿意,在課堂上學生也總會出現不帶工具材料,注意力不集中、自由散漫、肆意吵鬧,甚至攻擊他人的行為,最終使教師不能把握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
留白欣賞法強調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留白,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留白,積極思維、大膽想象,使他們覺得課堂不再是老師在唱獨腳戲,課堂已成了他們欣賞的場地,自由、合作、交流,師生間的情感不斷相融,從而碰發(fā)出和諧的火花。
四、留白欣賞法操作模式(完成一個欣賞活動的五個過程)
精選范例——留白感悟——留白交流——提煉授漁——內化遷移
1、精選范例
范例是指具有典型意義的圖片,具有本質性的特征。目前,美術課上,教師對欣賞圖片的選擇隨意性太大,安排的量也太大。一節(jié)課中,欣賞的圖片10多張已是普遍現象了,有些甚至達到了30張上下。大量的圖片閃爍,留給學生的感悟時間嚴重不足,欣賞只能成了膚淺的浮光掠影。所以,欣賞的圖片一定要精,寧少勿多。尤其是隨堂欣賞類的,只要能說明問題,達到目的,一、二張范圖又何妨?
2、留白感悟
多圖片充斥,必然導致教學時間的緊張。于是,教師只能多講,把自己掌握的現成答案直接或者象征性的讓學生說一下,就告訴給了學生。這種用簡單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和認識的教學方法,嚴重違背了“欣賞主要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原則”。雖然教學環(huán)節(jié)自然相扣,但學生明顯是被牽著鼻子走的。課堂上學生
學生的審美情感具有彌漫性。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會彌漫到自己的生活中去,那樣,學生的審美知覺就會隨時得到訓練,審美能力就會不斷提高。的一點點回答也只是教師講解答案的拙劣翻本,很難有生成性的東西出現,也就是說教師剝奪了學生對作品的想象、創(chuàng)造的機會。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當出現作品后留白,讓學生和作品近距離接觸,通過看看、摸摸、說說等方式,獲得對作品的自我感悟。這一環(huán),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引導性的問題:比如“你看到了什么?”或“猜猜這是什么?”等類型的問題。學生大多會說出欣賞對象的內容,而忽略形式美感。3、留白交流主要是通過生生、師生對話的形式,對作品進行形式分析。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現的美的形式,如造型、色彩、構圖、點、線、形狀、結構、明暗、空間、材質、肌理等形式語言,以及多樣統(tǒng)一、比例、對稱、平衡、節(jié)奏、對比、和諧等構成原理的應用。通過形式分析,加深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理解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留白,是指盡可能的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所悟。教師僅僅是引導者、傾聽者、參與者,對學生的回答,應盡量鼓勵、肯定。因為藝術作品不存在對與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再說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對話中,藝術作品也會不斷地顯示出它的新的意義。最后也可留白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作品,對作品重新進行整體認識。可設置的問題:從形式上看,比如構圖、造型、色彩、線條等,你還能發(fā)現什么?畫家又是如何組織這些形式語言的?它給你怎樣的感覺?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感覺?作者想要表達什么?你喜歡這幅作品嗎?為什么?想聽聽老師的看法和感覺嗎?等4、提煉授漁欣賞教學要使學生學會欣賞的方法,否則換一張作品又要回到老路上,永遠不會深入。這一環(huán),也要留白,即在前三環(huán)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提煉出欣賞作品的一般方法,教師再加以總結反饋,以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問題設置:一般情況,可以從哪幾方面來欣賞作品?等5、內化遷移給課堂再留點白,讓學生領悟、內化欣賞方法,然后遷移到其他同類或不同類風格作品上,進行欣賞。也可以讓學生模仿作品的基本藝術語言和形式美感,進行簡單的創(chuàng)作。如果學生能夠順利欣賞或創(chuàng)作,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欣賞方法;反之,說明學生對欣賞方法一知半解,欣賞能力沒有得到提高,教師還要示范引領。
五、運用留白欣賞法注意點
1、教學設計要統(tǒng)籌考慮留白:光有留白的理念是不夠的,整節(jié)課要多留白,在什么地方留白,什么時候留白,怎樣留白,心中都應有底。不留白或留白過少,就會出現“二多二少一低”現象;留白過多,可能會出現放羊式教學現象。
2、根據內容決定留白多少:凡是重點、難點、隱性的內容都應考慮多留白,而次要、淺易、顯性的內容留白宜少。
3、學生交流、表述、知識技能遷移時留白宜多不宜少。
4、留白欣賞法的五個過程,是一個整體的五個方面,是不能機械的絕對分割的。有些環(huán)節(jié)之間是相溶的,是可以整合的,必要時,還可以重復。
六、結束語
忽左忽右的思想時時影響著每一個美術教育者,有時,簡直到了暈頭轉向的地步。我們的美術教育倒底應該指向哪里?我想,課標是標準,基層美術教師還是應該以課標為準則,堅持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努力踐行欣賞教學。
讓留白為欣賞添枝加葉吧,讓欣賞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屠美如.《兒童美術欣賞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