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存在主義是當今西方世界影響力很廣的一個哲學流派。存在主義教育以存在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將人的存在作為研究對象,因而在教育本質(zhì)、教育過程、教育方法、教育課程中都體現(xiàn)出對人的主體性、自主性、個體性的關懷,給我國教育改革諸多有益啟示。
【關鍵詞】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教育;啟示
一、存在主義概述
(一)存在主義產(chǎn)生及其背景
存在主義萌芽于19世紀下半葉,真正產(chǎn)生與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存在主義之前的傳統(tǒng)哲學,諸如德國唯心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等,所探討的都是些抽象概念,關于人及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問題幾乎不作闡述,因而傳統(tǒng)哲學對現(xiàn)實的人生存在問題缺乏實質(zhì)的指導意義。18世紀工業(yè)革命后,社會快速變遷,人類在機械化、系統(tǒng)化、齊一化的生活框架中,失去了獨立,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意義和價值。[1]并且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資產(chǎn)階級處于內(nèi)外交困的境地,人們普遍存在對戰(zhàn)后經(jīng)濟恢復的焦慮,對自我存在價值的迷失。法國存在主義者華爾在轉述海德格爾的思想時說:“存在哲學的基本論點之一:我們存在著,但是我們找不出我們之所以存在的任何理由”,“劇烈苦悶的經(jīng)驗把我們暴露給我們自己,使我們看到自己暴露在這個世界上,孤獨無依,沒有救助,沒有躲避。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我們被扔進這個世界?!盵2]這段話充分暴露了當時人們苦悶、空虛、煩惱的情緒。這些不僅是存在主義產(chǎn)生的社會、心理條件,也是其背景。
(二)存在主義主要思想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國的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法國的薩特。其主要論題關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存在先于本質(zhì)。這是薩特的名言,他對此有著自己的解釋。他說:“首先是人存在、露面、出場,后來才說明自身,……人之初,是空無所有;只是后來人要變成某種東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造成他自身”。[3]二是自由和選擇?!八_特式的自我是不斷選擇的基本核心---是真正意義上自己的,自己的責任---然而它無法用言語表述且和弗洛伊德的無意識一樣深奧?!盵4]存在主義認為,不斷的自由選擇即是完成自我,但并不意味者一次選擇就是自我的實現(xiàn)。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選擇中承擔后果并繼續(xù)接受新的選擇。三是勇于承擔后果。薩特有著近乎極端的責任觀念,他認為人的一生中沒有什么是不用他負責的。如果一個人做出了合理和理性的抉擇并承擔相應的責任,就會實現(xiàn)他向往之的自我。[5]
二、存在主義教育觀
20世紀50年代,美國教育家奈勒、莫里斯等把存在主義應用于教育理論,提出了一些主張,形成一種教育思想流派,即存在主義教育?!按嬖谥髁x教育以‘人的存在’為研究對象,強調(diào)了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及個性自由發(fā)展,注重品格教育,提倡學生‘自由選擇’道德標準,主張采用對話式的個體教育等?!盵6]
(一)教育的本質(zhì)觀
存在先于本質(zhì)是存在主義的第一要義,它否認了傳統(tǒng)哲學中將人等同于物的觀點,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主觀性,認為人能超越自身和文化,進行自我造就和自我生成。認得本質(zhì)也即是自我在社會現(xiàn)實中不斷進行自我選擇的結果。存在主義教育將此引進,以人作為教育的中心和出發(fā)點,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天性?!盵7]
由此,存在主義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人格,幫助學生自由健康發(fā)展。正像奈勒所強調(diào)的那樣:“讓教育為個人而存在。讓教育教會個人像他自己的本性要求他那樣的自發(fā)而真誠地生活。”[8]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育就要培養(yǎng)學生真誠、選擇和決定以及責任感這幾種品性。所謂真誠,指既不要與社會、團體隨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自欺欺人。[9]為了培養(yǎng)學生真誠的品質(zhì),要反對教學過程中阻礙人無拘無束發(fā)展的那些方面,學生也應該真誠地顯示他的主觀性和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關于選擇和決定氣質(zhì)的培養(yǎng),教育首先要讓學生知道,自己是在自己的選擇、決定和行動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自己,其次學生自己的每次選擇及其結果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人與他人的關系中發(fā)生的,因而學生要對環(huán)境和他人的責任。
(二)教育過程觀
存在主義以人為出發(fā)點,因而存在主義教育的過程也即是學生成人的過程。
首先,“教育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钡倪^程[10]存在主義者雅斯貝爾斯認為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所以他必須去嘗試。學生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才能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成長。因而學生一定要樹立自我教育的信心和勇氣,即使在遇到挫折和困難時也要堅信只要自己在勇敢面對各種處境之后才能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告訴學生處理矛盾問題的正確方法,而在于激勵學生積極投入自我教育之中。
其次,教育過程還是喚醒學生潛能的過程。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教育的任務就在于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xiàn)實。所以,教師必須因材施教,切忌將用同一教學任務規(guī)劃全體學生,要在教學過程中善于觀察學生和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幫助學生揚長避短,使學生在各自擅長、感興趣的領域快樂健康成長。
最后,教育過程還是精神成長的過程。存在主義教育認為教育不只是獲取知識、技能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也包括老師的精神成長。教育如果只注重知識傳授和智力的培養(yǎng),就只能造就服從于社會服務于社會的工具,缺乏獨立精神的人不能稱為真正的人,而這樣的教育也是失敗的。
(三)教育方法觀
我國目前為止采用的都是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存在主義教育極力批判這種教育方法,認為它重在灌輸,不利于幫助學生充分認識并實現(xiàn)自己的各種可能性。存在主義教育倡導以下兩種教育方法:其一,蘇格拉底式的教育方法。蘇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蘇格拉底的問答法。在他們看來,蘇格拉底問答法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以某種方式傳授給學習者,而是從學習者那里引出知識,并由學習者自己決定和選擇。[11]在這種教育方法下,師生處于平等地位,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具有主觀性、主體性、能動性的學習、創(chuàng)造者。在這樣的學習方法指導下,不僅學生能真正做的積極主動思考,形成自己的知識價值體系,老師也能在于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不斷進步。其二,個別教學法。存在主義者認為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十分密切,家庭背景、社會地位、身邊的與之相處的人等都會對個人氣質(zhì)、興趣產(chǎn)生影響。因而,存在主義教育主張,無論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或教學進度方面,都要有很大的靈活性,不可整齊劃一。只有真正認識到每個學生的特殊性,并在教育方法中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采用不同的適宜的教育方法,才以利于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
(四)教育課程觀
首先,以學生的興趣來確定課程設置。奈勒認為,既不能把各科教材,也就是編纂成的知識本身看作是目的,不能把這些教材看作是為學生謀求職業(yè)做好準備的手段,也不能把它們看作是進行心智訓練的材料,而應當把它們看作是用來作為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手段。[12]只有學生對所學習的課程感興趣,學生才會投入他的熱情,才會積極參與。
其次,在各門學科中,人文學科應該占有重要的地位。存在主義教育認為人文學科諸如哲學、社會學、文學等從更加理論、更加理性的高度向學生展現(xiàn)了人的本性、社會現(xiàn)實、關注人與世界的聯(lián)系,因而更能教與學生洞察自身存在的意義。由于這些課程能使學生更多得到關于人的生活、人的本質(zhì)和人類世界的真知灼見,因此它們應該成為課程的重點。
三、存在主義教育的當代啟示
存在主義教育以人為出發(fā)點,強調(diào)人的主體性、個體性,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xiàn)了對人的尊重,對個體生命的關懷。這是我們在學習研究存在主義教育過程中最應該注意借鑒的地方,其對我國進一步開展素質(zhì)化教育大有裨益。
(一)教育本質(zhì)上,注重以人為本
首先,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要。以人為世間萬物的最尊貴者、以人為世間的根本,人本身的存在和需要被視為人類認識問題和價值取舍的最終依據(jù)和標準。[13]存在主義教育認為,教育應該關注人生意義,關注人的存在(人的情感、價值選擇、理想、信念等)。因此,應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以考試為目的教學計劃,更多的關注學生個體的發(fā)展。
其次,激發(fā)學生主體意識的覺醒,使學生完成從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進行自我教育的轉變。存在主義教育認為,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學生進行主體性自我開發(fā)、自我建構和自我生成的最好方式。因而,我們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中老師教育學生的觀念,教育學生學會進行自我教育。
最后,強調(diào)個性教育,主張張揚學生的個性。每一個學生個性、稟賦、家庭環(huán)境、個人經(jīng)歷都不盡相同,因而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先天素質(zhì)、成才環(huán)境、個人修養(yǎng)、人生閱歷不盡相同,因而他們呈現(xiàn)不同的特點有著不同的興趣愛好。因此,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個別化、個性化教育。
(二)教育過程中,注重人格修養(yǎng)
我國的教育傾向于將學生培養(yǎng)成適合社會生存的個人,因而在教育過程中不斷向學生傳授技能型知識。然而,教育不僅是傳播知識的工具,更是發(fā)展人的事業(yè)。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更加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愛好、需要和個性發(fā)展,關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體驗,以此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建構學習的意義,在自由地選擇中確立人生的價值和對社會的責任。正像蔡元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樣,“ 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盵14]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對其進行品格教育。教師要將一些人們?nèi)粘I钕嚓P聯(lián)的最基本品質(zhì),誠實、信賴、同情心、責任心、人的尊嚴、禮貌等貫穿于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確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正確取向,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品德素質(zhì),學生的完整人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僅培養(yǎng)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接班人,讓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發(fā)展,還能培養(yǎng)出品格健全的人,真正做到完善學生的人性。
(三)教育方法中,注重學生自主建構和教師適當引導
存在主義的教育倡導學生自由的自主的選擇,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它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學生的自主建構并不是被動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jù)先前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15]學生的知識建構及價值的選擇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但學生由于知識體系額不完善、人生閱歷的有限。因而容易對某一事件做出片面的思考,得出不正確或者極端的結論。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額引導。存在主義的“無指導”、“自由學?!庇^點,實際上是在否認“價值引導”,放棄教師責任,消解教師的作用,這種沒有價值引導的自主建構,是對教育的否認,必然缺乏超越性的向度。[16]因而要將價值引導與自主建構相統(tǒng)一。
(四)教育課程中,注重人文教育
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關注科學技術的實用價值、功利價值,特別是科學技術帶來的經(jīng)濟價值。學生在選擇專業(yè)的時候也相信:“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大學為了適應著這種市場的需要,也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發(fā)展理工科上,不少學校缺乏人文氣息。存在主義教育竭力反對這種知識性的技能性的教學課程,認為它只能為社會培養(yǎng)同一類人,而不能培養(yǎng)出人格完善的人。只有人文學科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充分發(fā)揮人文學科在完善學生人格、培植人性中的重要作用,特別是發(fā)揮哲學、歷史和文學等學科的作用。幫助學生理解他生活的世界,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責任,增強自我責任感,以及個人對他人、對民族、對國家的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愛玲.述存在主義與存在主義教育,教育理論與實踐[J],2006(6)5-9.
[2]讓#8226;華爾.《存在主義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
[3]徐崇溫.《存在主義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347一349
[4]M yer son.George.Existentialism Is Hum an ism[M].薩特與存在主義與人道主義.巫和雄,譯.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5]黃耀霞.存在主義自由主題與后現(xiàn)代敘事技巧的完美結合---約翰.福爾斯《法國中尉的女人》之解讀[D].河南大學,2003:16
[6]張斌賢.外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9.
[7][10]雅斯貝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8]陸有銓.躁動的百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43
[9]程方榮.教育真諦的回歸---存在主義教育解讀,教育探索,2007(6)8-9
[11]宋雙.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教育論壇。2007,7
[12]陸有銓.躁動的百年[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143
[13]宋雙.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啟示,教育論壇。2007,7
[14]楊平.大學精神[M].沈陽:遼海出版社,2000.
[15]陳玨帆.論存在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學研究,2010(4),9
[16]葛賢平.對存在主義教育哲學的幾點認識[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出2002(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