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體中,艾小柯是獨特的一個。她沒有天賦異稟,未曾少年成名,亦沒有夢想文字的桂冠,只是遇見那年夏天的一場颶風,從此改變了她的命運。一念三千,死生一瞬,艾小柯在行走中開始面對真實的自己,記錄她的異鄉(xiāng)人生。
在繚亂的游記圖書中,艾小柯的游記走出小我之境,展示出大膽的創(chuàng)作思維,通過旁征博引、對比、問答等多種形式呈現(xiàn)她的思考過程。見山而望鄉(xiāng),見水而念情,艾小柯帶著青春期的沉思與厚重,走向她的下一段旅途,擁抱大千世界,訴說人類共同的情愫。
青春期從寫作開始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颶風在美國新奧爾良州登陸,時在杜蘭大學留學的艾小柯親身經(jīng)歷了這一幕。“一時間情況失控,暴亂、搶劫、逃亡、恐慌籠罩城市,世界末日般的悲慘景象被電視媒體廣為傳播?!?/p>
然而隔年二月,新奧爾良的狂歡節(jié)照辦,舞跳得比往年還狂,鼓敲得比往年更響,不同膚色不同階層的人,狂呼聲連成一體,令艾小柯驚異并迷戀于這座城市的韌勁?!拔胰松淖畲筠D(zhuǎn)折點就是養(yǎng)貓和卡特里娜颶風,這二者恰巧同時發(fā)生。我從颶風起開始寫作,這讓我成為了一個我自己都非常意外的人。對我而言,寫作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我認為自己真正的青春期是從寫作起才開始的?!?/p>
青春期的表達欲望往往通過多種方式去宣泄,而多數(shù)情況下,這種懵懂單純的表達欲望在無形中被壓制了?!霸谶@之前我沒有任何自我定位,就是隨大流出國、讀書,希望畢業(yè)后找個好工作,從商掙很多錢;寫作之后我才一點點開始發(fā)現(xiàn)我自己,了解我自己,發(fā)現(xiàn)我原來是這樣的一個人啊,我原來不那么在乎物質(zhì)生活,但同時也缺乏破釜沉舟當個赤腳藝術(shù)家的勇氣。”
成年后再去面對單純簡單的內(nèi)心,艾小柯發(fā)現(xiàn)有什么東西照亮了她的心?!拔覍@個世界竟然那么好奇,有那么多想法與感受必須表達;我對色彩相當敏感,對形體和方位卻一塌糊涂;我有很大的惰性和暴虐頑劣,卻也情感更豐富,能夠自我犧牲??偠灾以谔剿髋c看見世界的同時也在一點點看見我自己,這個過程既痛苦又快樂?!?/p>
新書:視覺化的橄欖樹
自東晉詩人陶淵明感嘆“歸去來兮”,“歸鄉(xiāng)”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心理情結(jié)。在《流浪者的鄉(xiāng)愁》中,小柯的“望鄉(xiāng)”主題是新時代海外作家群“歸鄉(xiāng)”題材的集中體現(xiàn),是較有代表性的“回歸”游記散文。
新書的封面是梵高的作品《橄欖樹》,在流浪的旅途中,保持一棵樹的姿態(tài),體驗與喜悅并行的生長的疼痛。這種情緒不僅貫穿在全文中,而且體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的設(shè)置上,整本書就是一顆視覺化的橄欖樹。
“我對篇目的前后邏輯關(guān)系有特別的安排意圖。第一章《流浪者》是旅居和游覽的感觸,第三章《鄉(xiāng)愁》是回望故土,反思一個人為什么以及怎樣來到現(xiàn)在身處的地方,成為現(xiàn)在如是的這個人。”
“如果把這本書視覺化,我想象的會是一棵樹,《流浪者》的部分是彼此重疊交織的葉片,有一些是大片的,我希望讀者讀后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的是小片的點綴與過渡,目的是在文章之中制造起伏的節(jié)奏,從一個關(guān)鍵地點順利跳躍至下一個關(guān)鍵地點?!多l(xiāng)愁》部分則是這棵樹的枝莖,越寫越深入我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也越來越個人化。《望鄉(xiāng)》一文是這棵樹的根脈與土地,沒有這樣根脈與土地的故鄉(xiāng),就不會有這樣形態(tài)的樹冠和葉片的遠方。”
“最后的短詩《回家的路》從節(jié)奏上講是樂章交響之后最后一個輕揚的尾聲,我希望很多留白的韻味和回味能蘊藏其間。這個整體的樹形結(jié)構(gòu)與音律和首篇的《橄欖樹》是相呼應(yīng)的。當然,這個安排我并未明言,也不確定讀者能夠體會,這是一個作者的私心。歸根結(jié)底,我希望讀這本書的人都能真正看到自己的故鄉(xiāng)?!?/p>
旅行與寫作,跟著感覺走
旅居國外十幾年,在艾小柯看來,旅行狀態(tài)和寫作狀態(tài)十分相似,包括準備、上路和回味這三個階段。寫作的準備主要是事先對寫作對象有個大致了解,對視角選擇有一定考慮;上路則是研究、寫作的過程,充分調(diào)動五官,記錄所有靈感和感受,保持最為開放的心態(tài);回味則是編輯,甚至重寫的過程,力求在大量的信息中鎖定一個感覺最“正確”的視角和敘述方式。這個“正確”因人而異,用小柯的話說就是“跟著感覺走”。
在跟著感覺走的過程中,艾小柯逐漸發(fā)現(xiàn)人生中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從樹的視角來看,樹冠代表遠方,望向無垠的天空,追求更多自由;樹根則代表故鄉(xiāng),俯首向下扎入泥土,尋求穩(wěn)定、滋養(yǎng)和對土地的責任。這二者在矛盾中又是統(tǒng)一的:葉片成長自根莖,葉片也終將在自己的土地上化為泥土,滋養(yǎng)下一代的故鄉(xiāng)。
“這之間的矛盾與調(diào)和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展露出不同的強度,比如海外求學時,鄉(xiāng)愁就沒那么強烈,大千世界有那么多的自由和新奇,有大把的青春可在人生里揮霍;工作了,開始考慮自己將在哪里扎根了,這個矛盾就愈發(fā)凸顯出來了,這也便是我在書里談到的鄉(xiāng)愁之尷尬?!?/p>
“我并沒有找到解決這個矛盾的方法,我寫這本書仍然只是直面內(nèi)心的第一步。我相信有類似背井離鄉(xiāng)經(jīng)歷的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大概都感受到過相類似的困惑與迷惘。從《諾拉之戀》到《望鄉(xiāng)》,這是我人生的一道弧線,在輕盈自由的背后有很多人的沉重腳步。我希望讀者借由這樣的一道弧線,也終于觀察并感受到自己人生的那道拋物線。這樣的觀察并不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但我相信人因為看到,而終感受到,從而不斷豐富自己的靈魂世界?!?/p>
寫作:壘磚的快樂
在寫作初期,艾小柯是不自信的,在得到眾多好評后,逐漸進入寫作佳境。“寫作佳境一般都是做好了充分前期準備,只待動筆整理。這個狀態(tài)最無憂無慮,因為資料充裕,結(jié)構(gòu)也安排清晰,剩下來要做的就是把合適的磚壘到合適的地方去,道路清晰透徹通暢,每壘一塊磚都很有成就感?!?/p>
她在寫作時很少考慮文體,不管寫什么都基本圍繞“是什么—為什么”這個基本架構(gòu)。寫作的目的是要搞明白“為什么”,比如為什么一部電影或一本書會帶來不同的感受?自己為什么喜歡或不喜歡某個人、某件事、某個城市?在她看來,寫作就是一個探索、思考的過程,為了搞明白“為什么”,得先弄清楚“是什么”。
在受到文壇關(guān)注之前,艾小柯以邏輯嚴密、思維清晰的影評在網(wǎng)絡(luò)上小有名氣。談起自己的影評受歡迎的原因,艾小柯認為,“一是我非專業(yè),不用或少用術(shù)語,讀起來不艱澀;二是我寫作走論文訓練的路子,盡量做到不空述觀點或胡亂煽情,為什么喜歡、為什么不喜歡都一二三四講清楚。不管是否同意我的觀點,但至少我的視角是清晰的,可參考可討論?!?/p>
“我的寫作觀是作者必須誠實,一旦考慮讀者反響或個人形象等因素,這種誠實就很難不受影響。故而我是非常任性地在寫作,不考慮讀者看法也不想市場。所以我覺得我這樣任性地寫到今天竟然能夠獲得一定認可,我真是非常非常幸運?!?/p>
雖然聲稱不擅長與讀者調(diào)情,艾小柯仍重視讀者反饋。“一個作品的最后組成部分是在觀眾/讀者內(nèi)心得到實現(xiàn)的。雖然我創(chuàng)作了這本書,但書的形象與意義都獨立于我。我很好奇不同的人對同一本書會有什么樣的不同反應(yīng)。這也是我繼續(xù)認識這個世界的過程?!?/p>
文藝是一種信仰
當旅行游記成為“小資”“文藝”的代名詞,艾小柯為自己的游記正名。“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尋找一個情緒的宣泄口,尋找一種支撐我們度過重重壓力與打擊的念頭,尋找那一抹亮色,尋找終于能照亮我們灰暗人生的那一縷星光。這一抹亮色、一縷星光,有時候是孩子,有時是愛情,還有的時候,就是文藝?!读骼苏叩泥l(xiāng)愁》這本書的基本定位是游記,但我希望它不是普通的游記,更是一個離鄉(xiāng)者對異鄉(xiāng)的探索,對故鄉(xiāng)的反思?!?/p>
在文藝的信仰之路上,寫作是艾小柯滋養(yǎng)并休整靈魂的最佳方式,因此她視其為終身之業(yè)?!拔夷壳皩ψ约旱亩ㄎ皇且粋€業(yè)余作者,我要在工作之余繼續(xù)寫下去,保證經(jīng)濟獨立從而可以不考慮市場,寫真實的東西,寫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慢慢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慢慢寫出更好的作品。我希望自己能盡可能地保存赤子之心,帶著最大的熱情和激情去從事這樣的探索。我的努力應(yīng)該就在于保持對這份心靈世界的信仰,不斷觀察書寫,不斷接近真正的獨立創(chuàng)造?!?/p>
艾小柯在異國生活的伴侶有三個,負責攝像、掌管財政大權(quán)的大偉,任性撒嬌的兩只貓咪Kiki和Gefilte。在卡特里娜颶風時,還只有大偉和Kiki相伴。颶風過境時,三個人的情緒都表現(xiàn)出害怕與焦慮,前途未卜,彈盡糧絕。艾小柯又補充說:“不過年輕么,對生活總是好奇多過焦慮,于是也就不管不顧大步往前奔跑了,也不想那么多。”
當她重新踏上旅途,探索的樂趣又開始令她癡迷,看到期待已久的美景,與貓咪相處的歡樂,都是她最放松最愉快的時刻。發(fā)現(xiàn)美、理解美,又能創(chuàng)造美,在艾小柯看來,這是世界上最神奇最有價值的事。就連探索文本的表現(xiàn)形式,都是一種文藝的樂趣所在。艾小柯透露,“下一本書是影評,再下一本書會是個介于小說和隨筆之間的新文體,內(nèi)容安排都差不多了,但表現(xiàn)形式上還在摸索,這個過程很有樂趣。”
保持初遇時的新奇和熱情,沉淀人生中的悲歡與離合,艾小柯在青春的短詩中勾勒一個豐富的旅途,還原一個真實的自我。黎戈在《序》中說,她筆觸里的新鮮感,是動人的,借了她的眼去看遠處的風景,是人生中一場美麗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