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新型電子商務模式,微信商務有著營銷成本低、熟人傳播信賴程度高等優(yōu)勢,備受商家青睞。近日,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消費者做出了特別提示,由于交易模式、監(jiān)管制度不成熟,微信商務尚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
北京市二中院法官朱玥指出,消費者在通過微信平臺購買商品時,可能會面臨三大潛在風險:
一、身份不明。微信好友通常為直接認識的朋友,但很多商家被加為好友,卻并非真正相識。如果買賣雙方出現(xiàn)分歧,消費者往往會面臨不知權利向誰主張的困境。二、貨未到先付款。在實踐中,很多微信交易模式都是先由買方匯款給賣方,再由賣方通過快遞將商品送達買方。而買方的銀行付款憑證本身不能直接證明該筆款項系直接用于購買某種特定的商品。因此,匯款與收貨之間的時間差會增加買方所承擔的交易風險。三、商品質量存瑕疵。
對此,北京市二中院法官王要勤建議,消費者在通過微信交易時應注意防范風險,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一是了解賣方真實身份后再交易,尤其是要充分了解賣方有無相關資質,工商登記情況,賣方住址,有無實體店鋪等關鍵信息,從而明確權利主張相對人。二是盡量當面交易,驗貨后付款,注意對商品質量有無認證證明,商品來源、品質、材質、尺寸等進行仔細查驗,以降低自身所承擔的交易風險。三是采取先付款后發(fā)貨交易方式時,盡量選擇可靠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將款項打入賣方賬戶的時間設置為買方驗貨后;如果選擇通過銀行轉賬方式付款,要在“款項用途”一欄明確寫明所購商品的名稱及數(shù)量,并寫明交易對方的名稱等身份信息。四是妥善保管交易憑證,包括賣方通過微信發(fā)布的商品信息、微信聊天記錄以及匯款憑證等,以便日后維權有充分交易細節(jié)證據(jù),切實維護自己合法權益。(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