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覺得自己是個情感的失敗者。他最愛的幾個人,也是他付出最多的親人們,對他的愛,竟然都難以接受。
兒子是他最疼愛的人,為了兒子,他可謂嘔心瀝血。每天兒子上下學,都是他開車接送。以前沒車的時候,他也堅持騎自行車接送兒子,風雨無阻。在他看來,自己接送兒子,免除了兒子路途之苦,節(jié)省了不少時間,而這些時間,可以拿來比別人多看一頁書,多做一道題。他對兒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全心全意讀書,剩下來的事情,都可以交給他來辦。
可是,兒子上初中后,卻不愿意他接送了,寧愿自己乘公交車,或者騎自行車上下學。但他還是堅持接送兒子,他怕兒子上學遲到,擔心他路上不安全,害怕他放學后,會和不良孩子混在一起。兒子拗不過他,每次坐上車,都是一路無語。
他們的矛盾,在一個星期天集中爆發(fā)。那天,兒子和幾個同學約好一起去博物館參觀。小區(qū)門口就有公交車,可以直達博物館,所以,兒子想自己乘公交車去。他卻認為,雖然公交車可以直達,但是,等車的時間卻很漫長,而且,那輛公交車的乘客很多,非常擁擠。他對兒子說,還是我送你去吧,這樣,你就不用排隊擠車了,省下來的時間,正好可以將英語補一補。兒子不情愿地答應了。
將兒子送到博物館后,他問兒子大約參觀多長時間,他來接他。兒子說,他也不能確定要參觀多久。他匆忙去辦了一件事后,就又開車回到博物館門口,等待兒子。一直等了三個多小時,才見到兒子和幾個同學有說有笑地走出博物館的大門。他發(fā)動汽車,向兒子迎去。兒子見到他,不但沒有半點驚喜,反而又羞又惱,不是說好了,我自己坐車回家的嗎?說完,兒子和幾個同學向公交車站走去。他沒想到自己苦等了這么久,竟然是這樣的結局,不禁勃然大怒。
從那以后,兒子堅決不肯讓他再接送了。他覺得自己真是太失敗了,為兒子付出了這么多,卻落得這么一個下場,他無法理解,郁悶至極。真是養(yǎng)了一個“白眼狼”,他憤憤地想。
在兒子這兒,他是吃力不討好,在自己父母那兒,他似乎也沒怎么討得歡心。他自認為是個孝子,以前家里窮,父母省吃儉用,將他們兄妹幾個拉扯大,現在條件好了,他想讓父母生活過得好一點,彌補一下年邁的父母。所以,每個月,他都會準時給父母一大筆生活費,還經常買一些貴重的禮物送給他們。
有一次,去北方出差的時候,看到一種駝絨大衣,保暖性很好,當然,價格也不菲,他毫不遲疑地給父母各買了一件。父母收到禮物后,顯得很開心,可是,看到價格標簽后,母親的臉色一下子變了,打電話責怪他不該買這么貴的東西。最讓他不能理解的是,那兩件駝絨大衣,他幾乎沒看見父母穿過,他問過他們,為什么不穿?父母卻說,南方的天,沒那么冷,而且,那么貴的衣服,穿在身上,一點也不自在。
他認為,自己為孩子,為父母,為妻子,為這個家,付出了很多,他是真愛他們的,他們怎么就不明白?在一次朋友的聚會上,他道出了心中積郁已久的苦悶。
朋友勸解他,你確實付出了很多,你所做的一切,也真的是出于愛他們,但是,你是在以你的方式付出,以你的方式在愛著他們,而你的方式,未必是他們接受和需要的。兒子需要你的愛,但同時希望你能給他一點自由的空間,獨立成長的機會;父母希望你多陪陪他們,而不僅僅是物質的供養(yǎng);妻子可能更需要的,是你的溫情,你的呵護……
是的,愛一個人沒錯,然而,以怎樣的方式去愛,可能效果迥異。以他人所需要的方式去付出、去愛,才會更容易被接受,無論是對親人,還是朋友,都是一樣的。
(孫秀啟選自《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