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昕竹被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解聘,按張昕竹本人理直氣壯的說法,“是因為幫外企說了話”,“就好比我給死刑犯做了辯護,任何一個案子都有正方和反方,不能連說話的權利都沒有吧”。有關部門隨即回應稱:張昕竹未經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同意,以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成員身份受聘于高通公司,收取高額報酬,為其出具所謂的經濟學證據,違反工作紀律。
即便現在是一個缺少規(guī)范的時代,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張昕竹,難道不明白自己作為監(jiān)管者聘請的專家又同時受聘于被監(jiān)管者意味著什么嗎?專家接受聘任,就應該忠于雇主,注意利益“回避”,這是常識。張昕竹可以站在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一邊回絕高通的聘請,也可以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專家咨詢組請辭,再接受高通的咨詢請求。這是一種必要的倫理自覺??伤獤|食西宿。就拿他自己舉的例子來說,本來你是正方聘請的律師,突然又開始為反方辯護,這難道不是突破了最基本的職業(yè)倫理,甚至突破了做人的底線嗎?
用中國老百姓的話說,張昕竹的行為屬于典型的吃里扒外,最為人們所不齒。
但令人遺憾的是,對如此是非鮮明的問題,不僅張昕竹本人毫無愧疚之意,迄今為止既不認錯也不道歉,一些媒體也用各種方式為張昕竹“洗地”。有的發(fā)表表面上不偏不倚、實則偏袒張昕竹的評論《反壟斷要讓正反方都說話》,有的網站則把張昕竹的一面之詞置于醒目位置,一些網絡大V也話里有話地暗示張昕竹是因為和官方觀點不一致而遭解聘的……給人的印象似乎是吃里扒外的張昕竹反倒成了“受害者”。
輿論所表現出的這種不問是非的癥候,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張昕竹現象”出現的必然性——社會價值觀的混亂成了“張昕竹現象”出現的溫床(法律、紀律等“顯規(guī)范”的不完善也是重要原因)。無論精英做什么出格的事情,總是有人出來圓場,找理由,并要求社會公眾和有關方面“寬容”。不知不覺中,中國已經成了一個缺乏倫理底線的國度。
應該說,相當一部分以各類專家面貌出現的知識精英是中國社會價值觀出現如此變化的主要推手和最大“受益者”。這些年來,出于對西方自由主義理論的一知半解或故意誤讀,他們把幾乎一切道德規(guī)范都視為對個人自由的束縛,用各種方式不斷進行解構,任何膽敢對他們提出道德要求的人都會被貼上“虛偽”的標簽。而在擺脫了道德約束之后,他們便能夠毫無心理負擔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者為一些蠅頭小利甘做各類既得利益團體的代言人,以各種反智言論忽悠社會和百姓,或者身在曹營心在漢,一邊享受著體制提供的保障和福利,一邊專做反體制的課題,不僅借此獲得實際利益,而且獲得社會“聲望”。這次遭到解聘的張昕竹,不過是最新的一例罷了。
“張昕竹現象”的危害是巨大的。在很多時候,張昕竹們的行為甚至會直接威脅到國家安全。而要杜絕這種現象,單靠法律和紀律約束是不夠的,還要靠人們在健康主流價值觀的統(tǒng)攝下自覺守住各種倫理底線。但愿解聘張昕竹能夠成為終結價值觀混亂現象的開始,也成為終結“張昕竹現象”的發(f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