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自己的,別人管不著。這樣的思維,長期以來在很多國人心中,是理所當然。更何況,一些行為在做父母的看來,既不是打又不是罵,別人管得著嗎?然而,珠海的一位爸爸和黃山一位媽媽,卻遭遇了“帶孩子卻被罵”的尷尬。
黃山市的這位母親,攜5歲兒子去女澡堂洗澡,引來其他女浴客的質(zhì)疑。交涉未果后,有人把這位母親的裸背拍下傳到網(wǎng)上。跟這位“男女不分”的母親相比,珠海的陳先生更有點“無辜”。他帶著3歲女兒坐公交車,只因在車上過度親昵小寶貝,被他人拍下視頻,冠以“猥褻幼女”的標題放到網(wǎng)上,招來巨大非議,讓陳先生不得不帶著妻子去公安局澄清真相。這兩起事件,看似偶然,卻又高度雷同。讓家長們不得不反思,在公共場所,究竟該如何帶孩子。
孩子雖然來自父母,但又不是父母的“私產(chǎn)”。作為兒童,有其受到法律保護的個人權利;作為監(jiān)護人,需要負起對孩子的公共責任。無論是帶男童去女澡堂,還是在公交上對女童過度親昵,實際上都有冒犯他人之嫌。不僅是冒犯其他女浴客或乘客的相關權利,更是對孩子幼小心靈的傷害,遏制了他們的性別意識、公德意識的正常形成。很顯然,在這兩起事件里,為人父母者沒有考慮到這些問題。
在他們之前,也有不少類似甚至出格的案例:讓孩子在街頭和地鐵隨地便溺,甚至有人在高檔餐廳里讓孩子直接在飯桌上解手。這些行為不僅引起了在場者的嚴重心理不適,甚至還屢屢造成地域隔膜和反感。究其根本,這些父母既缺乏教育意識,又缺少規(guī)則意識,同時也是法治觀念淡薄。
在對待孩子的方式上,很多父母容易誤以為,孩子是自己的“私產(chǎn)”,既可以不受限制地愛,也可以不受限制地罰。我國的虐待兒童案件發(fā)生率居高不下,與這種錯誤觀念密不可分。近年來,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和社會法治意識的發(fā)展,直接的“虐兒”現(xiàn)象很容易引起公眾關注,原來那種“關起門打孩子別人管不著”的現(xiàn)象少了。但是,那些不涉及暴力,甚至本意也不是傷害孩子的行為,但實際上卻構(gòu)成孩子心理發(fā)育與損害公德的,也同樣越來越容易進入公共視野。對一些父母來說,可能感覺是別人“多事”,但反躬自身,這難道不是一種社會進步的標志嗎?
在過去的熟人社會,公眾對孩子的照看,通常是借助鄰居、熟人來完成,而在進入陌生人社會后,隨著熟人身影的減少,公眾對孩子的關照,就需要法律和圍觀者投入更多的監(jiān)督。當社會的每一分子,都能夠關注身邊陌生孩子的利益,才是一個一切為了孩子的文明社會。當然,如何理解孩子的利益,需要公眾與父母的有效對話與合作。在黃山和珠海事件里,采用偷拍的方式就非常不妥。用一種不文明去對抗另一種不文明,實際上就有“以暴制暴”的思維作怪,更何況涉及未成年兒童,作為旁觀的公眾,更需要注意監(jiān)督的方法和方式,否則就會好心辦壞事,既嚇到了孩子,也會引起更多不必要的麻煩。在這樣一些類似事件里,適時引入具有執(zhí)法權的第三方,尋求法治渠道下的監(jiān)督,往往比私下解決更有效。
當然,制度本身的發(fā)展,也應當適應社會文明的進步,為法治介入的有效性、及時性提供有力保障。不能總是讓救來的孤兒無處可去,對虐待孩子的父母無法可施……這就會讓社會已經(jīng)形成的對兒童權益的公共關切,在現(xiàn)實面前不斷觸壁,傷害人們對法治的信心。
摘編自2014年12月12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