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在高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重視教學的實效性。筆者根據多年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踐,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氣氛、史論結合、學生學習方法五個方面探討了提高高中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
0.引言
依據新課改的要求,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還應該在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意識,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既提高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也充分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是符合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目的。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不斷的提高教學質量,實現(xiàn)相關的教學目的。筆者根據多年的歷史教學經驗,提出幾點對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1.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做到實效性必須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前提條件。教師要正確理解新課標對歷史課堂教學應達到的教學目標。但是,新課改要求下的課堂教學目標只是最基本的教學目標,教師的目光不能局限于此。教師需要在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根據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氐难由欤處熜枰Y合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兩方面的內容來制定教學目標,完成這樣的教學目標才能實現(xiàn)教學的實效性,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例如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教學[1]。知識教學目標為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這兩種政治制度確立的時間是周朝,但是和夏、商的政治制度還是有一些區(qū)別。因此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適當?shù)耐卣梗谥v解完分封制和宗法制,還是可以將教學內容適當延伸至夏商的世襲制等政治制度,豐富學生的知識。
2.靈活運用教學方式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一般為教師講解式的教學,教師按照已經設定的教學計劃完成課堂教學,教學過程中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難以發(fā)揮學習的能動性,最終降低了教學質量。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重視學生教育的需求,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對課堂中可能出現(xiàn)的狀況做好充足的準備,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的鴉片戰(zhàn)爭時,教師按照已有的教學計劃一一的講解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以及對當時中國產生的影響。一些學生可能會產生一些疑問,例如:清政府當時為什么不主動開放對外貿易?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鴉片戰(zhàn)爭就對中國沒有一點積極的作用?教師不能只顧自己的教學計劃來講解教材,而忽視學生提出的問題。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該積極的講解,解決學生心中的疑問。教師要靈活的運用教學智慧來解決學生的問題,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提高教學效率。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的一個重點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尤其是一個民主、平等的課堂環(huán)境更有利于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實效性[2]。從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歷史教師在教學中把自己的歷史觀點和看法強加給學生,而不容許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疑問,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學生缺乏內在學習動力,難以實現(xiàn)新課改的歷史課堂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該重新審視課堂教學中師生的地位,拋棄“教師即是權威”的觀點,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輕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可以自由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教師及時解決學生對知識內容的疑問,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這也是新課改對歷史教學的要求之一。
4.在教學中注重史論的結合
從高中歷史教材的內容可以看到,整冊教材都是以歷史、辯證的唯物論為指導編制而成,
在教學中,教師的教學要融入辯證法和唯物論的基本觀點,并以此為指導,教會學生辯證的、客觀的思維學習和了解歷史,并用辯證的思維去分析評價歷史中的時間和人物,得出科學的歷史經驗。在學生在探索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和學科能力,教會學生客觀的分析判斷歷史,最終辯證、唯物的觀點。例如曾經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觀點:在戊戌變法時,如若光緒帝擁有變法的實權,戊戌變法也許能在成功。其實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它只看到了事件的表面現(xiàn)象,而沒有了解造成失敗的原因的本質,夸大了個人在推動歷史發(fā)展中的作用,而忽視了歷史發(fā)展中的必然性。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在于民族資產階級本身存在的缺點導致的,民族資本主義先天和后天的發(fā)展都不足,自身軟弱不夠強,必須對外來的侵略拖鞋才能繼續(xù)生存,他們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注定了民族資產階級引領的舊民主革命不能取得成功[3]。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史論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辯證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科綜合能力。
5.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除了教師教學的改變,還需要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這是也新課改下對創(chuàng)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要求。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首先要轉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新課改要求下的課堂教學不只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僅僅只是在完成知識的單項傳遞,教師是整個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此外,教師扮演傾聽者的角色,傾聽學生的意見和看法。教師要積極運用新的教學方法,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改傳統(tǒng)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從眾多的教學實踐經驗來看,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才能更好的適應新的教學環(huán)境,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有積極的意義。
6.結語
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必須讓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教師要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靈活的運用個中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氣氛。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史論的結合,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突出學的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的實效性策略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還需要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的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溫亭亭.基于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J].考試周刊,2013,11(02):143-144.
[2]王曉青.淺析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性[J].學周刊,2011,18(21):121-121.
[3]袁文健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2(19):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