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律詩中最常見的對偶,是就形式說的。就意義說,又有“流水對”“正對”“反對”等的分別?!傲魉畬Α本褪莾删涞囊馑歼B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有一種對偶叫扇句對,又叫隔句對,即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對偶還有一類叫當(dāng)句對,即一句中自相對。對偶中又有借對?!昂险啤笔菍ε贾械拿?,就是兩句意思有重復(fù)。
【關(guān)鍵詞】對偶的類別
一般來說,律詩要求三四句相對,五六句相對,即要求字數(shù)相等,平仄相對,句法相當(dāng)。比如杜甫《詠懷古跡》中的兩聯(lián),即第三句到第六句:
支離(平)東北(仄)風(fēng)塵(平)際(仄),
飄泊(仄)西南(平)天地(仄)間(平)。三峽(仄)樓臺(平)淹日(仄)月(仄),
五溪(平)衣服(仄)共云(平)山(平)。
每一句都是七個字,這是字數(shù)的相對。“支離”和“飄泊”是連綿詞相對。“東北”和“西南”是方位詞相對。“風(fēng)塵”和“天地”是名詞相對,同時,這里還含有“風(fēng)”對“塵”,“天”對“地”的各自相對?!半H”和“間”意義相近?!叭龒{”和“五溪”相對,又都是地名,又都有數(shù)字?!皹桥_”和“衣服”相對,又都是名詞,還含有“樓”對“臺”,“衣”對“服”的各自相對?!把汀焙汀肮病眲釉~相對?!叭赵隆焙汀霸粕健泵~相對,還含有“日”對“月”,“云”對“山”的各自相對。這是句法相當(dāng)。就平仄說,古詩的音節(jié)以兩字或一字為一頓,稱音步。此處的雙音步如“東北”“五溪”,單音步如“際”“間”。雙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為準(zhǔn),如“東北(平仄)”為仄音步,“五溪(仄平)”為平音步。律詩的對偶要求仄音步對平音步,平音步對仄音步,如“支離(平)”對“飄泊(仄)”,“東北(仄)”對“西南(平)”,這就是平仄相對。這是律詩中最常見的對偶,是就形式說的。就意義說,又有“流水對”“正對”“反對”等的分別。
“流水對”就是兩句的意思連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日”“黃河”是兩句并列寫景,意思不是連貫的。“欲窮”“更上”兩句,意思連貫而下,好像不是對偶,實際上對得很工整,是流水對,是很好的對偶。為什么呢?因為對偶的好處是符合于美學(xué)上的所謂均齊,但過于求均齊又怕呆板,又怕遷就對偶這種形式而損害內(nèi)容。流水對既有均齊之美,又自然而不呆板,意思連貫而下并不損害內(nèi)容,所以是很好的對偶?!段男牡颀?8226;麗辭》說:“反對為優(yōu),正對為劣?!闭龑κ遣⒘械氖挛锵鄬?,反對是相反的事物互相映襯。在詩歌中,正對很多,反對很少,所以用正反來分優(yōu)劣的話在律詩中并不適用。像上文講到的“支離” “飄泊”“三峽”“五溪”都是正對。反對的例子,如《書#8226;大禹謨》:“謙受益,滿招損?!标懹巍肚镆棺x書》:“白發(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甭稍娭薪^大多數(shù)是正對,古人并不認為“正對為劣”,因為用詩來抒情達意,不可能要求對偶的句子都是意義相反的。
有一種對偶叫扇句對,又叫隔句對,即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如鄭谷的《寄裴晤員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碑荒僧已無。今日還思錦城事,雪銷花謝夢何如?”這里的第一、三句和第二、四句分別相對,屬于扇句對。
對偶中又有借對。如孟浩然的《裴司士員司戶見尋》中“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楊”和“羊”同音,所以能同“雞”相對。李白的《送內(nèi)廬山尋女道士李騰空》中的“水舂云母碓,風(fēng)掃石楠花”一句,“楠”和“男”同音,和“母”相對。杜甫《九日》中的“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一句,“既無分”對“ 不須開”,這個“分”是“本分”的“分”,同“分散”的“分”是一個字,和“開”相對。
對偶還有一類叫當(dāng)句對,即一句中自相對。如《楚辭#8226;九歌#8226;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借,奠桂酒兮椒漿”一句中“蕙肴”對“ 蘭借”,“ 桂酒”對“ 椒漿”。杜甫《涪城縣香積寺官閣》“小院回廊春寂寂,浴鳧飛鷺晚悠悠”一句中“小院”對“ 回廊”,“ 浴鳧”對“ 飛鷺”。李嘉祐《同皇甫冉登重云閣》詩中的“孤云獨鳥”“萬里千山”各自為對。杜甫《白帝》詩中的“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一句,“戎馬”對“歸馬”,“千家”對“百家”??梢?,當(dāng)句對有兩種,一種是字面不同的,如“小院”對“回廊”,一種是有一個字相同的,如“戎馬”對“歸馬”。
對偶句要盡量避免內(nèi)容的重復(fù),要是兩句內(nèi)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可能美中不足。如王藉《若耶溪》中“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句,正像說聽見滴答滴答的鐘聲,反而越加顯出環(huán)境的幽靜。所以王安石把它同謝貞《春日閑居》中的“風(fēng)定花猶落”配合起來,構(gòu)成“風(fēng)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的對句,這樣,一句寫所見,一句寫所聞,看到的是靜中有動,聽到的是動中見靜,不是一意,就更工了。這里講的一意還是內(nèi)容不同的情況,如一句講蟬噪,一句講鳥鳴;要是兩句內(nèi)容相同就為合掌了。
“合掌”是對偶中的毛病,就是兩句意思有重復(fù)。如劉琨《重贈盧諶》:“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笔钦f魯國人在西邊獵到一只麒麟,孔子知道了為此流淚,感嘆他的“道”行不通了。這里的“宣尼”和“ 孔丘”都是指孔子,“悲”就是“涕”,“ 獲麟”和“ 西狩”是一件事。這兩句意思完全一樣,這就是“合掌”。要是換一種說法,如“西狩忽獲麟,道窮泣孔丘?!本筒皇呛险屏恕O襁@樣的合掌,應(yīng)該盡量避免。耿瑋《贈田家翁》:“蠶屋朝寒閉,田家晝雨閑?!庇腥苏J為是合掌,其理由可能是認為“朝”有從早到晚的意思,與“晝”字意思相同。但“朝寒”是說早晨寒冷,不是一天到晚冷,所以和“晝”字并不重復(fù);要是認為“朝”與“晝”內(nèi)容部分相同也算是合掌,那就太苛刻了。文中的對偶和律詩中的對偶稍有不同。律詩中的對偶要限定字數(shù),文中的對偶可長可短,不限定字數(shù)。律詩中的對偶要避免重復(fù)的字(句內(nèi)可以重復(fù),上句和下句中的字要避免重復(fù)),文中的對偶中尤其是虛字不必避。律詩中的對偶要講平仄,一般的對偶要求不這樣嚴格。如王勃《滕王閣序》:“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边@里兩個“益”字兩個“之”字,可以重復(fù)。又如《荀子#8226;解蔽》中的“生則天下歌,死則天下哭”一句,不但“天下”可以重復(fù),也不講究平仄。至于對聯(lián),就要講究平仄和避免重復(fù)的字。
參考文獻:
[1]《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