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高超的繪畫大師是從不把他的作品畫得滿滿的,而是留下部分空白,讓觀者展開豐富的聯想。眾所周知:傳統(tǒng)教學的弊端在于一味地注入,教師不考慮教學的內容、學生的知識實際和接受能力,認為給學生自學、思考的時間會影響教學進度。我在詩歌教學中采取“吟詩、作畫、寫文章”三部曲的辦法,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空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代山水大詩人王維晚年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詩風直承陶淵明,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詩人本是一代畫家宗師,擅作遠景,又擅畫人物、叢竹,工于山水,全詩寄托了詩人的人格美和理想的社會美?!渡骄忧镪浴肥沁@一時期的代表作,這首詩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用“一切景語皆情語”來評價這首詩是極為準確的。我安排兩節(jié)課來學習這首詩。第一節(jié)課是訓練學生朗讀、歌詠、背誦能力,并指導學生作畫,讓學生“繪”出詩中之畫。第二節(jié)課是賞畫、寫文章。讓學生寫出畫里畫外之意。用這種方法教讀此詩,可以培養(yǎng)學生欣賞詩歌的能力,同時,還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激活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詩歌的教學,主要是以朗讀為主。訓練學生朗讀和背誦,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詩歌自古押韻入律,可以傳唱。我找來有關歌曲,不僅教唱了這首詩,還教唱了李清照的《一剪梅》、蘇東坡的《水調歌頭#8226;明月幾時有》、元代著名散曲家馬致遠的《天凈沙#8226;秋思》等,讓學生感受不同的秋韻。而王維《山居秋暝》描繪了一幅絕妙的秋夜畫: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聲音,浣紗歸來的女子們在竹林里的開懷笑聲,小船緩緩穿過荷花婀娜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寫出山野的清逸幽深,又描繪了農家生活的恬靜與安適,全詩如同一首恬靜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的山水畫,惹人心馳神往。由于詩名短,易理解,簡單點撥之后,教學生朗讀背誦并不難,在唱中讀、讀中背,所以教學的第一步——“吟詩”,是很好完成的。
這是一幅絕妙的深秋景圖。景:明月、松林、清泉、巖石;人:浣女、漁人。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之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了感情色彩,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了一體了。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通過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把對田園的喜愛、決心歸隱和安于隱居的閑適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正所謂“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渡骄忧镪浴房胺Q是景色與情思交融的佳作,蘇軾稱贊之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是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簡單的分析,既可以使學生在對詩意進一步的理解上,更好地熟讀背誦,鞏固第一步的“吟詩”,又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第二步的學習——作畫。
對于作畫,我提出的要求是,只要把詩中寫到的事物畫出來,擺到恰當的位置上即可。
吟詩、寫文章,這些都是語文課的內容,倘若把繪畫作為語文作業(yè),大概會 異議。但沒有想到,一向對作業(yè)極為反感的學生們,聽到這一任務,非常驚喜,馬上動筆開始創(chuàng)作。一些原本對繪畫不感興趣的學生也躍躍欲試。一個學生在第二節(jié)的作文中寫到:我不喜歡繪畫,也不會繪畫,明月、松林、清泉、巖石、浣女、漁人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擺好了等著我去畫一樣。
以上是第一節(jié)的內容。全體同學在課堂內完成背誦,有繪畫功底的學生已基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梢栽谕瑢W中傳閱他們的作品,給不會繪畫的同學以提示,沒完成作品的同學可在課后完成。
第二節(jié)課,把學生的作品貼出來,用15分鐘開一個小型展覽會、評論會,讓學生們暢所欲言。
全班72名同學,畫72幅不同的作品。當然,由于大多數學生繪畫水平實在不怎么樣,所以交上來的作品五花八門。明月、松林、清泉、巖石還好說,大家基本會畫??墒恰爸裥辈恢绾伪憩F。有工筆畫,有簡筆畫,還有新潮的卡通畫。雖然水平有限,但其中也不乏精妙之作。一些有繪畫特長的學生,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他們當然不甘寂寞,不僅畫畫得比較好,而且他們覺得這樣的課讓他們揚眉吐氣,因為終于有了露一手的機會,他們的特長得到了同學和肯定。而不會繪畫的同學對自己原來在美術課上的行為表示了懊悔,對繪畫有了一個新的認為。
接著用25分鐘寫作文,內容的要求是寫自己繪畫的感受,或寫觀畫的體會,也可評議自己的或同學的畫,被字數要求300字。這樣學習進入到第三步——寫文章。
因為有內容可寫,也有切身的體會,所以這篇小作文寫得很好。有個學生在作文里介紹自己畫人物的方法;有個同學介紹自己的繪畫方法是“組合式”,即把在不同書中找到的這幾種事物,重新排列組合。學生的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一位同學在自評畫中說,他用線條畫風是受卡通畫的啟發(fā),這樣畫更生動形象,還有個同學寫到,我現在真正明白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道理了。
同學的作文道出了我這兩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他們說:我們認為評議語文老師并不是我們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而是寫一個語文作業(yè),只要我們繪畫時把詩的意境自然地流露出來即可。通過繪畫,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詩意,領會了用有形之物的表現無形之情的妙處,懂得了欣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陶冶了藝術情操。
“吟詩”,使學生對《山居秋蛇暝》有了大致的了解,“作畫”則使學生對些詩有了具體的感知,“寫文章”的過程就是對此詩的詩情畫意深入理解的過程。整個教學過程中,正是留下大量的“空白”讓學生去探索,那塊“空白”就能吸引學生迫不及待地去尋求,“沒有講完的東西,就好比給學生的思維埋下一段導火線”⑴,中學古詩詞的意境大多具有詩情畫意,筆者認為在教授此類詩文時,均可采用此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