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川端康成是日本的一位著名作家,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文學作品中都透出一股濃郁的美,不管是對自然的描寫,還是對人物的刻畫,甚至是對死亡的抒寫,都讓人感覺到一種美,哀美,悲美,幻美。至于美的原因,我們也可以結合他的個人經歷、民族文化、審美思想等來進行探析。
關鍵詞:川端康成;哀美;悲美;幻美
作者簡介:邱婷(1989-),女(漢族),湖北隨州人,湖北民族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2
川端康成一生都在致力于對美的追尋,從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對自然的哀美,有對人物特別是女性描寫的悲美,甚至是對死亡,他也寫得如夢似幻,消解了傳統(tǒng)死亡的那種丑陋、恐懼、窒息的感覺。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這跟作家的個人經歷、民族文化還有作家的審美意識等是相關聯(lián)的。
一、自然的哀美
川端康成在很多作品中都有對自然的描寫,而且還特別鐘情于自然?;ú輼淠?、蟲魚鳥獸、山川湖海、電閃雷鳴、雨雪天氣等等,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進入他的視野,進入他的作品,自然的美在他的筆下被展示得淋漓盡致?!?】他喜歡自然,不僅僅只是簡單的描繪它們,還把自己的感情也寄予其中,即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讀他的作品,需要細細品味,因其無聲之中就包孕了主人公別樣的細膩情懷;當然,也有直接寫景為下文渲染氛圍或做鋪墊的等等。如《古都》第一節(jié)描寫春花的部分,“打千重子懂事的時候起,那樹上就有兩株紫花地丁了。上邊那株和下邊這株相距約莫一尺。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2】作者在小說一開始就寫《春花》,并且用了比較大的篇幅細致地描繪了樹上的兩株紫花地丁,以及由此產生的聯(lián)想??v觀整部小說,我們可以知道,這里實際上就是一種暗示,暗示著千重子的身世命運。兩株紫花地丁,象征著千重子及其孿生姐妹苗子;兩株紫花地丁在一棵樹上相距不遠,意味著千重子和苗子在一個地方也是距離得很近;還有千重子看到兩株紫花地丁的聯(lián)想,也是對日后兩姐妹能否相見、相識的一種疑問;所有這些,在我們重讀小說的時候都會覺得,這些話語不僅僅只是寫景,而是有一種暗示,一種象征意義,一種哀傷的情感。
如他的另外一部獲獎作品《雪國》,小說以雪為背景,講述了一個男主角島村與一位藝妓駒子和一個純情少女葉子之間的感情糾葛。雪是美的,但卻容易融化;葉子姑娘是美麗的,可是最后卻葬身火海,同樣的美麗,同樣短暫的生命,當我們重讀作品時不免會將二者聯(lián)想到一起。以雪來開篇,以葉子姑娘來引出故事情節(jié),這其中是有一種象征意義的,象征著葉子的人生如雪一樣純潔美麗而又容易消逝,讓人感傷。
結合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川端康成寫景不單單只是著筆于自然之景,他的景和主人公的命運情感是有關聯(lián)的,而且,無論景如何,其中總會透著一股哀情,這點從他的眾多作品中都可以找到。對此,我們可以從日本的傳統(tǒng)美學觀“物哀”說中找到一定的緣由?!拔锇А笔侨毡镜囊粋€美學范疇,一般認為“物”就是自然風景、自然風物;“哀”則指由自然景物誘發(fā)、或因長期審美積淀而凝結在自然景物中的人的情思。因此“物哀”就是日本民族對自然風物與人的情感之間的同形關系和感應關系的一種審美概括。【3】簡單來說,季節(jié)輪回,冰雪融化,月缺花謝等這些自然景物都可以融入人的相關情感,或者說,人在特定的情況下會產生與這些景物相對應的情感,而且,像冰雪這樣的景物都是容易消逝的,月兒會缺,花兒會謝,給人一種悲傷之感。所以,川端康成作為一名傳承本國文學與傳統(tǒng)文化的雙重使命的作家,很自然地就運用了這一傳統(tǒng)的“物哀”說,因此,他筆下的自然之景都帶有一種哀美。
二、女性的悲美
川端康成善寫女性,這是眾所周知的,而且他所創(chuàng)造的女性都各具特色,但都表現(xiàn)了同一種美——悲美。如《千只鶴》中的女性,近子、太田夫人及其女兒文子、稻村雪子,她們的命運可以說都是悲戚的。
近子本是菊治父親的情人后遭拋棄,可她卻死心塌地終身未婚,一輩子都在為菊治家忙碌,最終卻還是遭菊治的厭惡。一個女人這樣低賤地過了一輩子難道不悲哀嗎?當然,近子也是美麗的。雖然她的乳房上有一顆丑陋的黑紫色的痣,但是她的精神是美的,人格是美的。她因擔心自己的孩子吃奶時,看到丑陋的痣而影響他對世界的認識,遂決定不結婚,不要孩子,以免讓它糾纏孩子的一生。近子還會一手好茶藝,并且無私地傳授給他人,她還幫菊治家維持茶會等,這些都表現(xiàn)了近子的美,內在美。但是她最終卻沒有逃脫命運的悲劇,雖美卻也悲。
太田夫人的命運也是如此,她丈夫早逝,后成為菊治父親的情人,因對其父用情過深,到他死了都還沉浸在思念情人的痛苦之中,以至于寄情于菊治并和他發(fā)生了亂倫,最后也是不堪忍受背德之愛的痛苦而自殺了。無疑,太田夫人是非常美麗的,從菊治的父親拋棄了前情人而選擇和她在一起直到去世,就可以知道她的美,她的魅力。還有,當菊治和她行亂倫之事后,他覺得夫人是溫柔的、嫵媚的、甜美的,還認為“夫人仿佛是非人間的女子。甚至令人以為她是人類以前的或是人類最后的女子?!薄?】以及她的女兒文子,在她死后也認為她是美的,就連作者也都盡力在彰顯她的美。所以說太田夫人是美麗的,但她的人生是一個悲劇。
稻田雪子,一個非常有氣質的美麗女子,卻陷入了菊治的這場畸形戀之中,最后在《波千鳥》中雖與菊治結合,但他們的婚姻是畸形的,是沒有幸福的。由此可見,這部小說中的女性最終都是悲劇,沒有一個幸福的。雖然她們都很美,卻都沒有一個圓滿的結局,所以說,她們都體現(xiàn)了悲美這一主題。
對女性的這種悲美,不僅僅表現(xiàn)在《千只鶴》中,其他作品也都存在。再來看川端康成的《雪國》,這部小說中的主要女性有葉子和駒子,這兩個女子也都是以悲美來表現(xiàn)的。葉子是一位“美得無法形容”,“令人的心都幾乎為之顫動”【5】的女子,可是最終卻以死亡結束。而駒子的命運也是十分凄涼的,她為給未婚夫治病而去當藝妓,他的未婚夫卻另有情人,她深愛著島村,可是島村卻認為是徒勞的,最后,未婚夫病死了,島村也走了。
川端康成描寫的女性都是美麗的,可也都是悲哀的,她們的感情都是不順的,這個可能與他個人的情感經歷有一定的關系。川端康成,3歲喪母,7歲祖母過世,10歲姐姐病死了,從小就缺乏母愛,缺乏女性的關愛,童年時期也沒有和同齡女孩一起生活過的經歷。所以,上大學后他特別渴望美麗的愛情,期待與自己心愛的女孩一起生活。可是,他初戀就失敗了,給他造成很大的打擊。更為不幸的是,他其后又與幾個女孩子談戀愛均以失敗告終,這對于一個期待愛情的人來說是非常痛苦的。由此我們知道,在他的世界中,女性的命運都是悲哀的或者說女性給他的都是傷痛與失望,這些對于從小缺失關愛的敏感的人來說,影響是很大的,潛移默化地就會影響他對女性的審美意識而成行于他的創(chuàng)作中。所以說,作家的個人經歷是也是影響他創(chuàng)作的很重要的因素。
三、死亡的幻美
川端康成對死亡的抒寫并不像傳統(tǒng)的那樣恐懼、丑陋,而是著力表現(xiàn)一種亦真亦幻的美。他一般不會直接描寫死亡的場面,而是將它描繪的虛無縹緲,既悲且美的感覺。如《雪國》中對葉子死時的描繪,“她就是這樣掉下來的。女人的身體,在空中挺成水平的姿勢……僵直了的身體在半空中落下,變得柔軟了。然而,她那副樣子卻像玩偶似得毫無反抗,由于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葉子落下來的二樓看臺上,斜著掉下來兩三根架子上的木頭,打在葉子的臉上,燃燒起來。葉子緊閉著那雙迷人的眼睛,突出下巴頦兒,伸長了脖頸?;鸸庠谒菓K白的臉上搖曳著。”【6】這是對葉子死后墜樓情景的描述。從文字上看,一點兒也找不到傳統(tǒng)中陰森恐怖的緊張窒息感,反倒是給人一種寧靜安詳,亦真亦幻的美感,如在觀賞一件藝術品,或是一種落體運動的解析,這就消解了傳統(tǒng)死亡的恐懼,凸顯了死亡之美。
再如《千只鶴》中太田夫人的死。太田夫人因不堪陷入菊治父子畸形愛戀的情感痛苦中而自殺,本是丑陋的,但是作者卻賦予她以畸形的美,背德的美。小說中這樣說,“家母過世后,從第二天起我逐漸覺得她美了。這不是我的想象,可能是家母自己變美了吧?!薄?】這是借太田文子對于母親死后的評價,母親或許本身就很美貌,但這里更偏重于母親的行為、思想之美。她解脫了自己,也解放了別人,正是她的自殺成就了自己的美德,這是事實但其中也有文子自己的想法。而且當太田文子將母親的遺物志野陶贈給菊治時,他覺得這象征著太田夫人的志野陶是名品,“在觀賞名品遺物的過程中,菊治依然感到太田夫人是女性中的最高名品。”看到志野陶就想到太田夫人,想到太田夫人的美,這既體現(xiàn)出菊治對太田夫人的情,也有菊治的聯(lián)想,想象著志野陶就是太田夫人的化身,并極力凸現(xiàn)這種美。作者將筆墨的重點放在了太田夫人死后的一系列情景上,運用想象、聯(lián)想等文學形式來盡力向我們展示夫人死后的美,即死亡之后的幻美。
川端康成不僅寫人的死與美聯(lián)系起來,寫動植物的死也會和美聯(lián)系在一起。如《雪國》中島村看到飛蛾的死,心想“為什么會長得這樣美呢?”【8】這里就將飛蛾的死與美直接聯(lián)系在一起了。由此,我們知道,川端康成在描寫死亡時都是盡力地表現(xiàn)死亡的美,而不是如傳統(tǒng)那般恐懼、緊張的情緒。這跟他童年就經歷過的眾多的生死有一定的關系。川端康成2歲時,父親就病逝了,3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7歲祖母過世,10歲姐姐病逝,15歲祖父也離開了人世,這其間還不算其他非直接親緣關系的人的去世。川端康成從出生不久就接二連三地經歷了失去親人的痛苦,最后孤身一人。不僅如此,從小到大他還參加了許多的葬禮,熟諳葬禮的各種禮節(jié),被人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由此可見,死亡對他來說早已經習慣了?;蛟S也正因為這樣,他才能淡然冷靜地在作品中描寫死亡,或以死亡為起點來展開小說情節(jié),或對死亡進行審美的關照。
四、結語
川端康成可以說是個唯美主義者,但是,他的美總體上都是帶有一種憂郁、悲涼、哀傷的韻味,這些我們從他的作品中也都已經有所了解。究其原因,除了我們之前分析的日本傳統(tǒng)的“物哀”美學思想影響,青年時期愛情失敗的打擊,以及童年的不幸經歷等,還與作者的審美意識、審美思想有關系。
川端康成有一種虛無思想,這點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是他的小說《雪國》中透出的“徒勞”觀,二是他受禪宗影響極大,尤其是“心性說”。心性說認為萬物(包括人生)都是虛幻的,人生和宇宙萬象都是各種因緣的和合,一切現(xiàn)象都在剎那間變化流逝,根本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這種思想跟日本傳統(tǒng)的“物哀”說也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
此外,二戰(zhàn)后的日本,一片狼藉,百廢待興,人民情緒異常低沉,川端康成也很傷心但又無力改變,只能帶著悲傷的感情來寫作,僅此表達自己的民族情結。所以,種種因素都影響到作者的審美意識,審美思想,使之共同形成了以悲為基調的寫作情感,以悲為美的思想意識,悲美的文學風格。
參考文獻:
[1] 蔣茂柏.川端康成的唯美與殉美[J]懷化學院學報.2010(12)
[2]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古都[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6] [8] 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雪國[M]南海出版社.2013
[3]蔣茂柏.論川端康成的悲美[J]文學研究.2006
[4] [7] 川端康成著.葉渭渠譯.千只鶴[M]譯林出版社.2001
[9]賈蕾. 現(xiàn)代東方的心靈之歌——談川端康成與禪宗[J]外國文學.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