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余秋雨散文通過大膽創(chuàng)新,以強烈的人性關懷、深刻的歷史反思、沉重的文化憂患而深受讀者的青睞。本文從復雜的文化現(xiàn)象當中脫離出來,以余秋雨散文的鮮明特點為基礎,著重從戲劇沖突視角探討余秋雨散文特點下的戲劇化元素思路。
關鍵詞:余秋雨;散文;特點;戲劇化;沖突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4-0-01
余秋雨是以戲劇理論家的身份投身于散文界的,其散文創(chuàng)作中往往會有意或者無意地融入戲劇表現(xiàn)手法,從而產(chǎn)生了許多驚奇而又曲折的戲劇效果。在文化意識的引領下,余秋雨充分借鑒戲劇沖突理念以承載自身對文明的深入思索。他精心選擇史料以構建戲劇化情景、設置戲劇化沖突,從而承擔起艱巨的文化責任??梢?,戲劇化沖突元素的進入,能夠切實彌補傳統(tǒng)散文過小的格局,極大地提升了散文的文化容量,讓余秋雨能夠在散文中俯仰古今,從而為當代散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余秋雨散文的鮮明特點
(一)關注傳統(tǒng)文人所具有的人格精神
余秋雨筆下出現(xiàn)過蘇東坡、范仲淹等一大批文學史上璀璨生輝的名字,他們才華橫溢但是又命運坎坷,他們由于富有才華與個性而不容于朝廷而且還受到了小人們的詆毀,遭遇到冷落、流放、貶謫,但不管如何,他們始終保持堅忍不拔的文化良知,用惡劣的環(huán)境磨煉意志,激發(fā)出無窮的智慧。比如,《蘇東坡突圍》一文就描述了詩人蘇東坡一次又一次地為小人所詆毀,被貶謫至更為偏遠蠻荒之處,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對于文化的執(zhí)著探索,反而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身于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證明,其多數(shù)優(yōu)秀散文作品均在被貶謫之時創(chuàng)作。這一系列文章通過對傳統(tǒng)文人悲劇命運的展現(xiàn),讓人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國文明史實際上是一部苦難十分深重的文明史,更是與專制制度進行抗爭的歷史。
(二)通過獨特視角解讀中國文化
余秋雨沒有受到傳統(tǒng)觀念所造成的影響,而是用十分獨特的視角來對待祖國的山水、古跡,顯得深刻而又獨到。在《都江堰》一文中,余秋雨覺得都江堰要比長城更顯偉大,長城雖然雄偉的,但講求的是排場,其背后充滿了令人心悸的暴政。都江堰卻始終是質(zhì)樸的,滋潤與灌溉中華民族達千年之久。余秋雨沒有受到傳統(tǒng)觀念所造成的影響,并內(nèi)有掩飾歷史的傷痛以及丑惡,而是指出了長城背后所隱含的殘暴,并且肯定了都江堰具有的實用價值以及突出貢獻。
二、余秋雨散文中戲劇化沖突的主要思路
缺少了沖突也就沒有戲劇。戲劇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構造了尖銳而激烈的戲劇化沖突。所謂戲劇化沖突,主要是指對人和社會之間、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所進行的藝術化表現(xiàn),是生活沖突與性格沖突等在戲劇當中的一種集中表演。戲劇沖突主要源子于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各類矛盾沖突,而生活當中的矛盾沖突往往是在有限的時空當中加以展現(xiàn)的,從而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戲劇化沖突。戲劇化沖突能夠很好地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向前加以發(fā)展。在沖突過程中,人物所具有的性格特點能夠得到全面展現(xiàn)與完善,而文章的主題也能夠由于戲劇沖突而得到很好的揭示。與此同時,十分激烈的戲劇化沖突還能很好地吸引欣賞者們的注意,從而引發(fā)其進一步欣賞的興趣。
在余秋雨所創(chuàng)作的散文作品當中,無論是人和自然之間,還是人和社會之間,不管是人和人之間,還是人物內(nèi)心之中的矛盾,沖突之處可以說俯拾皆是。在散文創(chuàng)作當中,有研究者把沖突稱為“兩難選擇”,而余秋雨則將其視為“未知結構”和“兩難結構”。比如,余秋雨散文作品《道士塔》中就描寫了負責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覺得洞窟中的壁畫有點暗、有點眼花,就自作聰明地拎來石灰進行粉刷。其后果是“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都消失了,“洞中成為一片凈白”。通過此段文字,讀者們看到了美妙至極的壁畫與凈白的石灰之間的激烈沖突。王道士自身的愚昧與莫高窟燦爛文明之間的沖突。
余秋雨十分善于應用戲劇化沖突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將一個原本生硬、苦澀的難題轉換成為一個生動卻又是兩難的選擇。他之所以會如此應用兩難構思的方式,主要是因為其十分注重于散文具有的吸引力,而吸引力之內(nèi)在依據(jù)就是文章自身所具有的張力。張力一般是因為問題而產(chǎn)生的,一旦完全沒有了問題,那也就沒有了展示、闡述分析、解決問題之欲望。這樣一來,散文就連開弓之力都沒有了,就更談不上如何射得出去了。有鑒于此,余秋雨散文作品中的那些主角在艱難地考慮進行“兩難”選擇之時,他自己在創(chuàng)作中就更在進行“兩難”的選擇,其結果是將讀者們也帶入到“兩難選擇”的過程當中,從而凸顯出其散文戲劇化沖突的無窮魅力。
三、結束語
總的來說,為了把漫長的歷史濃縮于篇幅有限的散文之中,余秋雨在其作品中借鑒了大量的戲劇化沖突元素加以表現(xiàn)。余秋雨采取移花接木的方式,將戲劇沖突的手法完美地結合到其散文創(chuàng)作當中,不但讓其作品的結構始終保持嚴謹而又統(tǒng)一的文化品格,而且為這些散文所表達出來的深邃內(nèi)容提供了全新的載體。
參考文獻:
[1]姜玉香. 淺談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人格[J]. 中國校外教育,2009(7).
[2]閆彬彬. 論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元素[J]. 群文天地,2011(6).
[3]任雪松. 從《文化苦旅》中看余秋雨散文的價值[J]. 科技信息,20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