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寒從腳起”,腳部由于位置遠,通常比上身的溫度要低,如果不注意保暖或突遇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寒氣就會從腳部開始侵入身體,會引起上呼吸道的毛細血管反射性收縮,抵抗力明顯削弱,從而表現(xiàn)出咳嗽、鼻塞、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
俗話說,“可度三九,難熬春寒”。乍暖還寒時,氣溫變幻無常,很多人常常會覺得腳底抽心地涼。很多人不知道,“寒從腳起”,腳病了會引起身體其他很多病癥。中醫(yī)認為腳是“精氣之根”,同時其中也有諸多禁忌為人忽視。
春季生病多因“寒從腳起”
雙腳雖然遠離心臟與大腦,但它作為人體不可分割的重要器官是毋庸置疑的?,F(xiàn)代醫(yī)學證明,人的腳掌密布了許多血管,有豐富的末梢神經(jīng)。腳上存在著與人體各臟腑器官相對應的反射區(qū),調節(jié)全身健康狀況的許多經(jīng)絡和穴位。雙腳運動時,不斷地刺激腳底,這種刺激可反射到大腦皮層,對大腦的功能有調節(jié)作用,并且通過中樞神經(jīng)再間接調節(jié)內臟功能,對維持健康意義重大。雖然心臟是人體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保證,但由于雙腳離心臟位置最遠,加上重力的作用,使血液從心臟流向雙腳較為容易,而腳部血液回流心臟則相對較難,當大量血液積聚于下肢靜脈時,下肢組織壓力增加,必須依靠下肢肌肉泵的作用,即下肢骨骼肌張力增高和等長收縮,擠壓下肢血管,協(xié)助心臟的泵血作用,迫使下肢靜脈血液通過靜脈瓣流向心臟,完成血液的體循環(huán)過程。因此,有人把腳稱為人的“第二心臟”。
俗話說,“寒從腳起”,腳部由于位置遠,通常比上身的溫度要低,如果不注意保暖或突遇冷空氣侵襲,氣溫驟降,寒氣就會從腳部開始侵入身體,會引起上呼吸道的毛細血管反射性收縮,使纖毛擺動減慢,排出異物的能力降低,抵抗力明顯削弱,從而表現(xiàn)出咳嗽、鼻塞、咳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這說明腳部受寒后人體的免疫功能會隨之下降,從而導致病菌入侵及正常菌群的紊亂,出現(xiàn)各種癥狀。冬季和春季天氣寒冷,呼吸系統(tǒng)疾病發(fā)病率大大增加,這也進一步證明腳與人體免疫功能有密切聯(lián)系。
中藥沐足可防疾病可強身壯體
藥沐療法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選配一定的中草藥,經(jīng)過加工制成中藥沐液,進行全身、半身浸沐或局部浸沐(如沐足、手臂沐、面沐等)的外治方法。藥沐療法是祖國醫(yī)學中的一種重要治療方法,是防治疾病、強身保健的良劑。藥沐液中的有效成分主要通過皮膚、黏膜、經(jīng)脈及絡脈進入體內發(fā)揮作用,一些揮發(fā)性藥物分子還可以從口、鼻呼吸進入機體。這樣就避免了藥物對口腔黏膜、消化道、胃的刺激,減輕了肝臟的負擔,從而提高了藥物的利用率,所以藥沐是一種獨特的給藥途徑。藥沐給藥較外敷給藥更具優(yōu)勢,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藥物滲透和吸收能力與皮膚濕度呈正比,也就是說,皮膚濕度高則滲透和吸收能力強。
有些病人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甲皺微循環(huán)障礙,尤其是冠心病、痛經(jīng)、雷諾氏癥、動脈硬化閉塞癥等氣滯血淤患者,微循環(huán)障礙比較顯著,主要表現(xiàn)為畸形微血管數(shù)增多,血管襻淤血擴張,血流速度減慢,血細胞聚集等。根據(jù)不同病因,沐足治療20分鐘后,再做甲皺微循環(huán)檢查,大多數(shù)患者微循環(huán)障礙均得到改善,可見血管襻血流速度明顯加快,血細胞聚集與襻內淤血減輕等。而健康人在沐足前雖無明顯的微循環(huán)異常,但沐足20分鐘后,也可見到甲皺管襻血流速度加快、口徑增大、充盈度增加等微循環(huán)功能加強的表現(xiàn),而微循環(huán)的改善又有利于藥物的吸收。
中藥藥沐同時也是養(yǎng)生康復、強身壯體的重要手段。通過洗沐,還可以使皮膚汗毛孔通暢,皮膚的代謝能力及抗病能力增大,促進機體血液循環(huán),降低肌肉的張力,有利于消除疲勞,促進睡眠,對正常人的養(yǎng)生保健和患病機體的康復都有良好的作用。在藥沐治療過程中,存在著藥物的吸收、水的溫度刺激、物理刺激、化學刺激、藥水的協(xié)同作用,因而中藥藥沐是藥物治療與物理治療的綜合體。
沐足方法需注意
沐足是良好的治療與保健的方法,但是不適當?shù)你遄惴椒ㄒ矔鸩涣嫉暮蠊?,所以在堅持沐足的同時也應注意如下幾點:
忌空腹時沐足
因為在沐足的過程中身體消耗很多熱量,尤其在糖原貯量較少時,容易因血糖過低發(fā)生低血糖性休克。
忌餐后立即沐足
如果飯后立即沐足會因氣溫的升高,熱量的刺激,使皮膚血管膨脹,消化器官中的血液相對減少,從而妨礙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兒童不宜沐足
兒童正處于生長發(fā)育期,各種功能不健全、不穩(wěn)定,長期用熱水給兒童泡腳,會給神經(jīng)、血管的功能帶來一些影響,尤其會使小孩的足下受到影響,不利于足部的健康發(fā)育,如果經(jīng)常用熱水泡足,會造成扁平足。故兒童不宜泡腳,平時用一般的溫水短時洗腳即可。
忌沐足吹風
沐足的溫度通常會引起全身出大汗,這時候避風是很重要的,否則不僅會引起感冒,還會引起腰腿痛,發(fā)展為長年不愈的慢性病。
忌水溫過高
一般以38~43℃為好,如果水溫過高,使人體熱量不容易散發(fā),容易發(fā)生虛脫,甚至燙傷,因此水溫切忌過高。通常應從38℃開始,逐漸增至40~42℃。當然,溫度的選擇還要依據(jù)不同的個體和泡腳的時間長短來定。如有心臟病的人,泡腳水溫度不宜太高。如是一個外感風寒的人,泡腳水的溫度可以適當高一些。如果在過熱的水中浸泡或淋沐過久,可使身體及四肢的血管大幅度擴張,大量血液流向周圍血管,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產(chǎn)生頭暈、眼花、惡心等癥狀,甚至發(fā)生昏迷和猝死。
忌用力擦拭皮膚
有人沐足喜歡拼命擦拭皮膚,造成表皮細胞損傷,甚至出血,這會使皮膚這一人體自然防線的抗御能力下降,在皮膚微細胞破損處細菌或病毒會乘虛而入。
忌在水中久泡
如果在水中久泡,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容易引起大腦暫時性缺血,嚴重時可暈倒。患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的老年人,在熱水中久泡,有誘發(fā)中風的危險。
忌在不衛(wèi)生的場所沐足
現(xiàn)在不少人出差在外,旅途疲勞,可能會去泡腳屋泡腳。有些傳染病,像腳癬、肝炎、疥瘡都會通過泡腳而傳染,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最好選擇比較正規(guī)的沐足場所,也可選擇家庭泡腳。
忌沐足過勤
沐足過度摩擦皮膚對人體無益,因為皮膚是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它能阻止病菌侵入人體。如果過度摩擦,就會損傷皮膚,減弱其防衛(wèi)作用。如果沐足過勤,會使皮膚因缺乏油脂而變得粗糙、干燥、皮屑過多,甚至發(fā)生皮膚裂紋或損傷。四季沐足的頻率應有別,沐足的次數(shù),一般每天1次,因治療需要也可以每天2次,但老年人應以每天1次為宜。若因勞作汗出很多時,需隨時沐足。一般人,在冬季可1日1次,夏季每日2次。
(編輯 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