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是一門很高雅、很深奧的學問,在藝術的廣大領域當中,聲樂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做好聲樂教學是每一個聲樂老師的夢想。在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除了基本功的訓練以外,還有一個很難掌控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對歌唱者心理狀態(tài)的培養(yǎng)和調控,大部分學習聲樂的學生,在練習的時候狀態(tài)都很好,但是在上臺的時候,由于心理因素的影響,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由此可見,在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對聲樂學習者的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的培養(yǎng)和控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歌唱者心理狀態(tài)的良好與否,對于演出的成功與否有著決定性的作用。針對在聲樂教育中培養(yǎng)歌唱者良好歌唱心理狀態(tài)的問題,本文則主要對此展開論述。
【關鍵詞】聲樂 教育 歌唱 心理狀態(tài)
伊·卡·那查連科曾經說過:“歌唱是一種高級心理活動,歌唱藝術是人類的精神產物,歌唱者在創(chuàng)造歌唱藝術過程中,無論在演唱技巧的表現,還是歌唱藝術的表現上,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復雜的心理活動,所以心理素質與歌唱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人們常說培養(yǎng)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極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1]?!庇纱丝梢姡粋€成功的歌手,并不只是具有扎實的功底、優(yōu)良的唱功就可以說是一個優(yōu)秀的歌手,他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能夠隨時應對出現的各種演出情況,要有能夠駕馭舞臺的能力,但是想要練就這樣堅實的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是要付出非常多的艱辛的,同時還要求歌唱者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力。筆者結合自身的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于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展開闡述:
一、造成歌唱者產生不良的心理狀態(tài)的原因
在日常的聲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怯場”的現象是非常多的,他們在臺下的練習狀態(tài)往往都很好,但是出于某些心理原因,上臺的時候就總會出現這樣活那樣的問題,這種現象在歌唱者的生涯中是很常見的一個情況,包括一些有著非常豐富的演出經驗的歌唱家們,他們在演出的時候也會偶爾出現這樣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指責學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而是要對他們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及時的進行發(fā)現,然后采取相關的辦法幫助他們克服這些心理障礙,進而在舞臺上能夠有更好的表現。我們所熟知的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針對這種心理問題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當你覺得自己可以唱得好而沒唱好時 ,心中是痛苦的。我有很好的聲音, 但我還沒有成為自己聲音的主人[2]?!蔽覀兛梢园l(fā)現,不是無法克服,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可以做到駕馭自己的聲音。那么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呢?
1.1 經驗不足
經驗不足往往是導致學生們產生舞臺上這種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學生們大多沒有豐富的舞臺經驗,在上臺的時候會經常擔心自己如果表現不好該怎么辦,再者,舞臺的環(huán)境和練歌房的環(huán)境有很大的差異,又要同時面對老師和同學們的關注,因此就會顯得拘謹,表現不夠良好[3]。
1.2 自信心的缺乏
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我國的孩子們大多都存在缺乏自信心的現象,他們在生活當中表現出的常態(tài)往往是比較謙虛,而不是比較自信,其實,自信也是一種優(yōu)良的品質,尤其是在唱歌的時候,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對于聲樂學習來說,它是屬于藝術學習的一個分支,而檢驗學習的成果是否合格的方法就是讓歌唱者站在舞臺上為聽眾們奉獻美妙的音樂,如果自信心不足,就會導致在表演的時候出現問題。
1.3 只講求技巧
聲樂當中確實存在很多唱歌的技巧,很多學生對聲樂的喜愛程度是很深的,他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也會很努力的學習這些唱歌的方法,但是在心理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的時候,往往就會使這些方法“失靈”,展現出來的時候極度緊張的聲音,沒有很好的美感在里面。
1.4 自尊心和個人得失感
現在的學生在自尊心和個人得失感方面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在上臺演唱的時候,并不是從歌曲本身出發(fā),想要怎樣盡可能的表達出歌曲當中所蘊含的感情,而是怕演出不好丟面子,這種雜念摻雜在演出里面,在唱歌的時候就不能很好的表達歌曲的感情。所以,真正愛好聲樂、從事聲樂學習的人,應該盡量的放下在表演過程當中的自尊型和個人得失感,要盡可能的為觀眾呈現歌曲本身的含義。
二、如何在聲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
2.1 對于唱歌技巧和方法的熟練掌握
想要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盡可能的放松心態(tài)去體現歌曲本身的美妙,前提是要對唱歌的技能和技巧要有熟練的掌握,只有熟練的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在演唱的時候才不會有這方面的擔心,才能夠為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提供最基本的保證。俗話說“藝高人膽大[4]”,這句話當中是蘊含了豐富的道理的,一個歌唱者,想要在舞臺上完美的體現歌曲的精妙,想要給觀眾呈現完美的演出作品,就一定要有扎實的訓練基礎。唱歌水平的高低和唱歌的技巧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的,我們通常所說的唱歌技巧包括對氣息的調整和控制、腔體的打開和共鳴等等,這些都不是短時間能夠掌握的,需要學生長時間的進行學習和練習,在唱歌的過程當中,只有對于氣息的調整和掌控有了扎實的訓練,才能夠在演唱的過程當中對自己的氣息自由的運用,只有真正的打開腔體,在唱歌的時候才會有共鳴。這些技巧雖然說起來很簡單,但是練習的過程是漫長并且需要毅力的,只有把這些技巧都熟練的掌握了,演唱出來的歌曲才能更加的優(yōu)美。因此,咋聲樂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要加強對學生們專業(yè)技能的訓練,為他們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提供前提保證。
2.2 對于演出時心理狀態(tài)的培養(yǎng)
對于唱歌者來說,檢驗他們學習成果好壞的唯一途徑就是通過演出來體現,對于他們演出好壞的心理狀態(tài)包括演出前的心理狀態(tài)和演出時的心理狀態(tài)兩種。想要使演出時達到最理想的心理狀態(tài),就要對演出前的心理狀態(tài)和演出時的心理狀態(tài)都調節(jié)好,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2.2.1 在演出前做好相關的準備工作
如果在演出前能夠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演出的時候就能夠做到心理比較有底,對于緩解演出時的緊張情緒有著良好
作者簡介:游德存,1975-10,男, 河南光山縣人,碩士,講師. 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理論研究
的效果。對于做好演出前的準備工作,首先,演唱者對于自己演唱的曲目要具有非常熟練的程度;其次,在演出前要認真的進行彩排,對演出的環(huán)境、燈光等要非常的熟悉。對演唱曲目的熟悉程度加上對演出環(huán)境的熟悉程度,對于調節(jié)演唱者的心理狀態(tài)影響較大[5]。
2.2.2 演唱要投入,要摒棄雜念
演唱本身就是神圣的,每一首歌曲都有它背后創(chuàng)作的故事和想要表達的感情,而演唱者就是要通過聲音和樂曲的旋律來表達出歌曲當中所蘊含的感情,所以,演唱者在演唱的時候要盡量的摒除雜念,把自己投入到歌曲的感情世界當中,進入角色,這樣,在演唱的時候也能夠很好的達到緩解緊張心理狀態(tài)的效果。為了能夠更好的達到這一效果,演唱者在到達演出的地點之后,就要盡量的獨處,讓自己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氛圍當中,拋開個人的榮辱和得失,只為了表達出歌曲的思想感情,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才是健康的演出心理狀態(tài)。
2.2.3 可以采用的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的簡單方法
首先,是可以自己給自己一定的心理暗示。給自己心理暗示的目的就是要增強自己的自信心,讓自己能夠在舞臺上體現出更多的自信,那么在演唱之前,就可以自己在心底給自己打氣,告訴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完成表演”,等等。其次,是在演出前通過深呼吸進行調整,在很多時候緩解緊張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呼吸,比如在身體出現肌肉僵硬的狀況的時候,就可以采用深呼吸,可以很好的緩解肌肉的緊張狀態(tài),在演出前也是一樣,通過深呼吸來調整自己的氣息節(jié)奏和心理狀態(tài);再次,就是通過對比的方法,對比主要是對自己在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下進行表演的后果進行對比,如果自己繼續(xù)保持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那演出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但是如果自己能夠放輕松,充滿自信的進行表演,演出的效果就是好的,演出時必須要參加的,對比之后只能選擇鎮(zhèn)靜的心理狀態(tài),告訴自己硬著頭皮上,反而會獲得輕松的心理[6]。
2.2.4 演出前不能太過放松
有的演唱者為了使自己在演出時不受緊張情緒的影響,在演出前過分放松自己,抱著“就當去玩玩”的心理上臺演唱,導致上臺演唱時過于松懈,無法進入狀態(tài)。在演唱時,適度的緊張可以有效的幫助演唱者的身體處于一種興奮狀態(tài),幫助歌唱達到良好效果。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把這種狀態(tài)告訴同學們,這對于演出來說,并不是一種良好的狀態(tài),應該是處在稍微的緊張和興奮狀態(tài)的時候才能夠為觀眾呈現出優(yōu)秀的歌唱作品。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歌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表現成功與否,所以,一定要加強在聲樂教學過程當中對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 袁路安.注重歌唱時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和訓練[J] .人民音樂, 2010(11).
[2] 祁君.淺談影響歌唱的心理因素及解決方法[J] .藝術百家, 2011(1).
[3] 佟成杰.淺談歌唱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J] .樂府新聲, 1996(1).
[4]劉云松.聲樂學習與歌唱心理.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7(4).
[5]《聲樂理論與教學》 趙震民著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2 年 3月第 1 版 ;
[6]《聲樂心理學》 徐行效著 科學出版社 2003 年 6 月第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