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課程設置的初衷在于讓學生能初步的認知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認知的過程中通過探究合作的方式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地理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材內容的延伸以及知識轉化吸收是教與學在課堂中同步完成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課堂中的“有效問題”,有效問題是地理課堂教學中知識拓展和提升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獲取自己所需知識的重要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對有效問題的設計要突出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作用,設計問題的角度要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需求出發(fā),真正實現(xiàn)師生之間思維的合理互換,最終達到讓學生學到對自己真正受用的地理知識。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如何設計有效的問題,課堂中如何做到有效的提問來反饋課堂教學的效果,進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通過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有效問題的設計應根據(jù)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分層或多層設計,尋求適合不同能力學生參與的方式方法,使得教學成果的利益能達到最優(yōu)化和最大化
教師在教學問題設計中如果沒有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問題難易程度的劃分,那么這種教學設計就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在同一教學空間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有明顯差異的,如果問題沒有進行分層設計,往往會使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吃不飽或者吃不下”的現(xiàn)象,問題設計的過于簡單過難都是教學設計中盲目性的體現(xiàn),最終導致教學任務無法達到教學的預期目的。
例如《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是初中地理教學知識構成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將上冊所學的位置、地形、河流、氣候等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區(qū)域,同時也為后面了解到的地區(qū)和國家提供了基本的學習方法。教師在備課中就要結合此課的特點進行難易分層的教學設計,即①最基本的學會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描述一個大洲,②如何通過教材的信息和相關輔助的資料來分析、歸納一個大洲區(qū)別于其他大洲的區(qū)域特點③如何分析一個大洲各地理要素間的聯(lián)系,并能對其他大洲的知識進行遷移。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遵循學生的能力,對問題的設計要進行有效的分層設計,難度逐漸遞增的方式,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選擇性的來完成自己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和吸收。
二、有效問題設計要從學生的激發(fā)興趣入手,興趣是誘導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源泉。教學設計中合理切入興趣點會使學生對知識產生繼續(xù)探究的欲望,從而會產生新的學習需求。
地理教學中興趣點的尋找往往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在我們周圍熟知的世界中到處都有我們地理的影子。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結合教材知識內容,聯(lián)系實際生活,啟發(fā)學生思考,拓寬學生思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印度自然環(huán)境”這部分教學內容時,課堂導入教師展示動畫片《西游記》師徒四人取經(jīng)的畫面及播放背景音樂,設計問題①唐僧師徒取經(jīng)是到哪個國家?取得什么經(jīng)?學生能立刻回答是古印度(天竺)、佛經(jīng),而老師要補充的是,印度教在印度已經(jīng)早已取代佛教成為了信陽人數(shù)最多的宗教②除了這些你對印度的了解還有哪些呢?學生基本上可以說出人口眾多、熱帶國家、電影業(yè)發(fā)達、四大文明古國等③印度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那么今天就讓我踏尋著唐僧的足跡,走進印度看看還有哪些使我們不曾知道的。課堂教學中導入環(huán)節(jié)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教師在問題設計中要充分與學生熟知的知識相聯(lián)系,把已知的知識遷移另一個未知的領域,激發(fā)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人口眾多是學生學習印度最容易接受的知識點,因為同學們可以拿來和中國做對比。人口過多會產生什么深層次的問題學生是不難回答的。會對對糧食生產、土地利用、水資源的分配、環(huán)境、就業(yè)、醫(yī)療、教育等產生極大的影響。換而言之,印度何以能支撐這么大的一個人口國家學生學習地理的動機和興趣取決于需要。當學生對某一地理事物感到新奇,認為學習有意義的時候,就會產生學習的愿望,并以一種積極愉快的情緒去努力探索,提問可以創(chuàng)設這樣的情境,問題能夠使學習任務和學生已知結構產生距離,形成一定的矛盾,進而產生一種力圖恢復心理平衡的愿望,即學習的欲望。如學習澳大利亞氣候特點時,教師問:“水汽主要來自海邊,降水越多,空氣越潮濕,但為什么澳大利亞西部沙漠一直引伸到海邊?”問題引出了認識上的矛盾。
提問時,教師圍繞著學習的主題首先提供給學生生動的地理事實材料,以吸引學生,然后提出這是什么,在哪里,是怎樣的,為什么等問題,把學習目標轉化為生動具體的問題,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并帶著問題去思考和探究。問題就象磁石一樣吸引學生,使其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并把注意力集中到重點和關鍵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