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xiàn),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边@些新理念我們耳熟能詳。然而,縱觀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即時評價語言,很多教師在“平等對話”精神的感召下,“激勵用語”貫穿始終,大有黃河決堤、奔流泛濫之勢,失當?shù)脑u價語俯拾皆是,不利于課程目標的達成。
鏡頭一:
師:果園里,果子熟了,你能說說哪些果子熟了?
生:果園里,黃澄澄的梨高成熟了!
師:你講得真棒!
生:果園里,又大又圓的蘋果高掛在枝頭,也成熟了。
師:你說得也很好。
生:果園里,一串串的葡萄也成熟了,瞧,多像一顆顆紫水晶??!
師:講得實在是太棒了!
【號脈】:
從上述案例不難看出:教師的評價語言極其單調乏味,而且指向性不明。除了“很好”還是“很好”,除了“真棒”還是“真棒”,例似軍隊操練的步伐,整齊劃一。這些語言猶如綠葉,雖給學生一時的享受,但最終卻“一葉障目”:學生一味地享受教師的賞識,而忽略了學習本身。究竟“好”在哪兒,“棒”在哪兒,或是知識能力的,或是技法技能的,或是情感態(tài)度的,教師都沒有在具體的評價語中指出來,學生自然無法習得任何學習方法。
鏡頭二: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結課時:
師:你喜歡文中的誰,為什么?
生:喜歡白骨精,因為她為了吃到唐僧肉,不怕困難,堅持不懈。
師:你的想法與眾不同,很有創(chuàng)意。
【號脈】:
雖說學習是一種個性化行為,語文教育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悟和體驗。但此教師也許過于被這一理念所迷惑,因而在學生道德觀、人生觀、是非觀明顯出錯(學習白骨精堅持不懈吃唐僧的精神)時,仍然給予了學生激勵性的評價。“語文不是無情物”,課標中也指出,我們的語文課堂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但有的教師沒有真正理解“尊重學生感悟”的真正內涵,以為“尊重感悟”就是尊重學生的一切想法,就是脫離文本空談感受。于是面對學生的一些明顯值得商榷的感受,也不敢提出批評和指正意見,怕戴了“棒殺”的高帽,結果使主體成為“盲目的主體”,使文本正確的價值觀失落,使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受到誤導,最終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成為“空中樓閣”。
【處方】:
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上,這些正在泛濫的失當評價語,不僅很難使學生的語言得到發(fā)展、情感得到升華,也會對學生的認知、情感等形成誤導,不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結合語文學科的本位目標,教師在教學中的評價語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學生的賞識與激勵,應緊扣語言學習的目標,有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情感的體驗、升華,更要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基于以上認識,結合平時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有效的課堂評價和本人的課堂實踐,談一些粗淺的做法。
一、評價語應有助于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
語文課堂應該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方法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體驗學習方法,在過程中領悟和體驗,在學法中提高和發(fā)展。在這一體驗過程中,就需要教師依據(jù)學情,巧妙地運用評價進行學習方式的指導,給人以啟發(fā)。
仍然回到剛開始的《四個太陽》這個教學案例,教師改良后是這樣處理的:
師:果園里,果子熟了,你能說說哪些果子熟了?
生:果園里,黃澄澄的梨成熟了!
師:瞧!他把梨的顏色說出來了,黃澄澄的,多美啊!說得真好。
生:果園里,又大又圓的蘋果高掛在枝頭,也成熟了。
師:看,蘋果是又大又圓的,他說出了蘋果的樣子呢!
生:果園里,一串串的葡萄也成熟了,瞧,多象一顆顆紫水晶?。?/p>
師:真了不起,還會打比方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在指導學生說話時,并沒有規(guī)定說話的句式和內容,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廣闊發(fā)展空間。面對學生各種各樣的說話內容,教師及時地進行評價,跟著孩子的思路與學生真誠對話,給以“說話方法”的指點。比如當學生說到“梨是黃澄澄的”,教師及時評價:“瞧,他把梨的顏色說出來了,多美?。 边@一評價語就是側面地引導學生把顏色說清楚;當學生說到:“蘋果是又大又圓的”,教師及時評價:“他說出了蘋果的樣子呢!”當學生說到:“葡萄多像紫水晶?。 苯處熞布皶r評價:“真了不起,還會打比方呢!”這樣,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形象地感知和觸摸了狀物的方法,即從物體的顏色、樣子(形狀)來描述,為了能描述得更加生動形象,還可以用上打比方的方法。
二、評價語應有助于語言表達的準確規(guī)范。
教師的口頭評價語作為一種課堂最直接、最有效的評價手段,還應該在一次次的激勵性評價中規(guī)范學生的語言,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加準確、到位。為此,教師應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引領學生一次次的觸摸文本語言、對文本語言進行細致入微的咀嚼品味,從而體會到語言文字表達的準確性,感受到漢語言文字光芒四射的魅力。
《雷雨》中有這樣一句話: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對于點睛之詞“垂下來”我是這樣處理的:
師:小蜘蛛,“垂下來”是怎樣下來的?
生:就是爬下來。
師:小蜘蛛,已經烏云密布、狂風大作了,馬上就要下大雨了,你還慢悠悠地爬下來???
生(笑):就是從上面飛下來。
師:哦,小蜘蛛,你可沒有翅膀??!不過不要緊,你后面有一根救命絲呢!
生:就是順著絲滑下來。
師:跟我們滑滑梯一樣,不慌不忙地滑下來嗎?
生(急得搖頭):不是不是,是順著絲慌慌張張、快速地滑下來。
師:為什么呀?
生:雷雨馬上就要來了,要是不趕緊滑下來,我會被雷雨打到,會沒命的!
師:哦!那小蜘蛛們,我們就趕緊從網上垂下來,逃命吧!
學生由于受認知水平、思維能力、生活閱歷的限制,他們的語言水平與作為范例的文本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導致他們在理解、感悟的時候會存在偏差,無法一步到位。這時,教師就要以充滿智慧的評價語一步一步地加以引導,一點一滴地促進學生的思考,最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語言平臺上,真正領悟“垂”字的質感,“垂”與“爬、飛、滑”的不同意向,不同質感就是在教師的評價語中得以鑒別!這樣語言與思維滾動發(fā)展,達到了即定的教學目標。
三、評價語應有利于情感的領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作者書寫文章時,或喜或惡,本就帶著自己的情感。教師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引領學生進入作者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與作者同悲同喜。而教師引人入勝的、恰倒好處的評價語就能很好的架起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橋梁。有助于情感態(tài)度目標的達成。讓我們來欣賞一位教師在教學《一夜的工作》的教學片段:
當學生漸漸走入總理的世界時,教師請學生朗讀這句話: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一句后面畫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
生1朗讀
師:我從你的朗讀聲中看到了在一位在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之時就認真審閱文件的總理。
生2朗讀
師:我從你的朗讀聲中仿佛看到了晚上八九點鐘,在“滴答滴答”時鐘的陪伴下,仍然坐在辦公桌前,繼續(xù)審閱文件的總理。
生3朗讀
師:我從你的朗讀聲中看到了夜深人靜之時,依然認真審閱文件的總理。
生4朗讀
師:從你的讀書聲中,我們看到東方發(fā)白、夜色闌珊之時,還在辦公桌前審閱最后一份文件的總理。
師:孩子們,不管在什么時候,我們的總理審閱文件都是那么的嚴肅認真、一絲不茍,讓我們一起來朗讀這句話。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用自己深情動人的評價語帶著學生來到工作室外觀看了不同時段(夜幕降臨、晚上八九點鐘、夜深人靜、東方發(fā)白)卻同樣一絲不茍工作的總理,深切地感受到總理的認真負責,從而為總理所散發(fā)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教師層層深入的評價語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逐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情感也不斷升華,因此潛移默化的受到了熏陶感染。
讓我們再回到《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結課時,對此,另一個教師卻是這樣處理的——
師聽完學生的發(fā)言,略頓了一下后反問:“白骨精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
學生想了想說:“壞事。”
老師接著問:“做好事我們常用‘堅持不懈’,做壞事也可以用‘堅持不懈’嗎?”
生:那叫‘執(zhí)迷不悟’!
師:白骨精不怕困難,執(zhí)迷不悟地做壞事,你也喜歡她么?
學生紅著臉搖了搖頭。
這位教師心中牢牢把握住了情感價值目標,清醒地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應該時時重視課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因此他及時抓住學生認識上的誤區(qū),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學生很快在他的評價中了解了“堅持不懈”與“執(zhí)迷不悟”兩個詞語的褒貶詞性,更可貴的是在教師的評價點撥下獲得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應該說,這樣的教學才是順應少年兒童身心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真正意義上的語文教學,也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必須做到的。
總之,本人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具有強烈的目標意識,針對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興趣、情緒、意見、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乃至錯誤的回答等,巧妙、恰當?shù)剡\用課堂評價語或激勵賞識,或因勢利導,多多考慮語文學科的本位目標。在教師看似簡單的評價中去引領學生攀登知識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維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就會使課堂教學更好的為我們的語文教學目標服務。當教師與學生之間、評價實踐與課程目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時,我們的語文課堂便充滿著對生命的關注,煥發(fā)鮮活的生命的氣息,從而達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最終目的。
當然,充滿魅力的評價語言雖產生于即興,卻根植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學觀念。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豐富自己的語言,努力提高口語素養(yǎng),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樹里聞歌,枝中見舞”,從“樹”中聞得嘹亮的心靈之歌,從“枝”中見得絢爛的生命之舞,最終,自己也成為“能歌善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