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這個標準怎么來
小時鄰居家有個姐姐,常常告訴我們:我絕不會找職業(yè)軍人!因為她父親就是職業(yè)軍人,酗酒,家暴。于是在她心里,職業(yè)軍人就和最糟糕的伴侶劃上了等號。
但十幾年后,我收到她的婚禮請柬,上面有印兩人的婚紗照片,新郎赫然穿著軍裝。后來我問她原因,她回答:“因為他和我爸不一樣??!”
類似的回答——或者相反的“他很像我爸”——也許我們都聽過。我問過很多年輕女孩,你怎么知道自己想要哪種對象、適合什么樣的婚姻?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會從最熟悉的家庭出發(fā),用身邊最親近或最熟悉的人為標準。比如我爸很勤快,那我以后的丈夫也不能是懶鬼;我哥哥很大男子主義,我一定要找個溫柔體貼的;我同學嫁了個吝嗇鬼,我一定不能也找個摳門的男人,等等。
所以大多數(shù)年輕女孩其實不知道什么樣的婚姻適合自己,對婚姻沒概念的。她們只能根據(jù)現(xiàn)實層面的需要,搜出一些支零片碎的形容詞,組成一句模糊的話:找一個懂我、貼近我身心狀況的人。
現(xiàn)在,這句模糊的表述有了一個具體的形象代言人:大叔。至于大叔到底是不是自己需要的那盤菜,大家都只會說:“結婚當然要和一個條件好的人結啊?!?/p>
沒有“自我”的教育
我們絕大部分人在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過程中,都沒有被灌輸一個最核心的東西,“自我”。我們就像沒有根的浮萍,不清楚自己為什么會成為現(xiàn)在這樣一個人,不知道人生可以朝哪個方向發(fā)展;只能隨風飄,外面飄的是什么理念,我們就跟著什么理念走。有人把理想好男人該具備的條件一條條列出來,最后發(fā)現(xiàn)只有中年男人才配得上,于是婚姻觀就變成了“找大叔那樣的男人”。
最容易被大叔吸引的女孩,一種是嬌生慣養(yǎng)被寵大的,她們習慣被這樣對待了,一旦無法從同齡男孩那里得到理解包容,就只能從年齡更大的男性那里尋求滿足,這是“逃避痛苦、擴大快樂”。另一種是超級自卑的,因為從小就沒受到過很好的對待,突然有個人對她很好了,就會覺得這是自己想要的那種愛情。這是“欠缺的滿足”。
負向推理的陷阱
沒有得到過,所以覺得好,還會延伸出心理學的另一個概念:負向思維。例如分手后,下一次再尋找伴侶的條件就是“不要和前任一樣”,或者“和我爸爸不一樣”。
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指責、批判、否定式的居多,從父母師長口中聽得最多的是“你不可以”、“你不能”、“你不要”,這種教育禁錮了思想后,你往往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要什么,不是根據(jù)不要的方向就可以反向推得出來的,你推演出那個東西在180°的反方向上,但真正需要、適合你的東西,也許該在90°的方向上。
所以,你做出了一個誤導自己的結果。同齡人=幼稚,大叔=成熟,那不要幼稚的就等于必須選大叔了。但其實同齡或年齡相差不多的人里,也有成熟的啊。
大叔也會犯同樣的錯誤。有個娶了小自己20歲女孩的朋友,為了和對方在一起,離婚官司打了兩場。親友都覺得前妻比現(xiàn)在的老婆好一百倍,但他就覺得對方好:“我覺得她連嘟嘴的動作都好可愛,我太太從來沒這么可愛過。”他找的是前妻身上沒有、無法讓他滿意的那一點,他把這點欠缺看得非常重要。結果結婚后才發(fā)現(xiàn),夫妻倆的價值觀有80%都存在巨大差異,無法交流。
所以選伴侶,首先還是得價值觀一致。如果你連自己的價值觀是什么都不知道,所謂找伴侶,就是按圖索驥,但圖是別人的價值觀和判斷標準。
互補的婚姻不等于缺什么就要補什么的婚姻
我不否認有些年輕女孩,心智其實很成熟,她們能和大自己幾十歲的男性有非常良好的交流溝通,比如田樸珺和王石這種,他們在很多理念上是一個世界的。但更多的女孩因為不成熟,缺乏自信,缺乏對外界信息的判斷力,所以選擇了最簡單也是最粗暴的擇偶觀:自己缺少什么,就想從對方身上得到什么,用互補的方式來決定婚姻對象。所以年輕女孩看重大叔的體貼、有錢、幽默甚至床上功夫好,因為她們不具備。這樣的婚姻里,能夠長期維持的要素如共同語言、家庭夢想之類的,很少。
許多女孩并沒有意識到這點,她們認為年輕就是自己最大的資本。我問過很多和年輕女孩在一起的朋友,大多數(shù)人的回答都是:不用過太久,他們對對方的滿意度就會降低。這種降低,往往來自心智不成熟,她們的個性、情緒、對事情的看法等。
老少配婚姻里,年輕越到后面越不占優(yōu)勢。就像父母常常抱怨搞不清孩子,大叔也會發(fā)現(xiàn)自己找到的不是一個伴侶,是個需要你照顧的孩子,這對他們是很大的挑戰(zhàn)。這段感情的存在時間就決定于這種照顧她的態(tài)度能到多久,你允許她的不成熟可以持續(xù)到多久。
年輕人不懂,因為她們的父母也不懂
另外父母也在大叔盛行的風潮里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國人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前提倡自由戀愛,現(xiàn)在基本回歸到相親戀愛時代了。一二線城市里,大齡未婚女性越來越多,這讓父母比孩子還著急,很多女孩子還在念大學,就被父母安排去相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同時父母也知道孩子未出社會或剛出社會,單純,容易被騙,于是想給她們找個年齡大點的,可靠。兩個條件一相加,也變成老少配。
還有特殊情況。一些父母無法接受年齡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甚至和自己同齡的女婿,結果年輕人叛逆,父母越反對,女兒越好勝:我就是覺得他好!
婚姻是要安全感,安全感得來自自己
有人說,年輕女孩和大叔的愛情應該值得鼓勵。因為這是社會意識的進步。老少配的事,自古就有,但古代的年輕女性是不會想很多,生存第一,她們的生活就以男人和生兒育女為核心。
現(xiàn)在進入多元時代,人們的婚戀觀價值觀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夫一妻制婚姻讓人們覺得自己不能對婚姻隨便,因為可能一挑就是一輩子。在此基礎上,他們會去想最適合我的是什么?最能創(chuàng)造讓我滿意度高、幸福感強的是什么?至少要看得順眼、身心契合、理念相通、價值觀不要相差太多吧。
如果能先把這些事弄明白了,這種愛情肯定值得鼓勵。但女孩子如果是因為沒有安全感才找大叔,那怎么鼓勵?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一生都沒有安全感,而且得到越多,安全感反而越低,因為怕失去。年輕的時候,想抓一個好男人,中年時會用很多方式讓男人留在身邊,哪怕明明不愛了,因為留在身邊的恐懼感絕對沒有失去的大。人的安全感是會像雪球一樣不斷增加的。
中國人退休后做得最多的有四件事:87.4%的老人在帶小孩,然后是打麻將,然后是跳壩壩舞,再然后,排名第四的,說得凄慘一點,就是等死。因為他們沒有人生方向,不知道自己老了可以做什么。
而如果知道該怎么經(jīng)營自己人生,在人生每個階段都知道自己該是什么樣的角色,該怎么去做,怎么經(jīng)營事業(yè)、經(jīng)營家庭,那到他結婚的時候,他也一定知道該怎么挑老婆、老公的,對自己實現(xiàn)這個人生價值會更有幫助。
那時,她們會明白,自己最需要的那盤菜,實際是一個自信、高端關注自我需求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