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culpture is the most precious artwork in the western market, while in the domestic market, it has not been attached enough importanc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habits. With the high-spee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people with great wealth emerging in China who have started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the sculpture. The position of modern sculptur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ominant in China.
說起雕塑,人們的頭腦中會涌現出如擲鐵餅者大衛(wèi)、斷臂維納斯、自由女神、秦始皇兵馬俑、銅奔馬、艱苦歲月、五羊石像……如此眾多的形象,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在2010年2月的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國際雕塑大師賈科梅蒂的一件青銅雕塑《行走的人》拍出6500萬英鎊的天價,折合1.043億美元,刷新了畢加索的名畫《拿著煙斗的男孩》創(chuàng)下的1.042億美元的拍賣紀錄,成為當時世界上最貴的藝術品。2014年2月4日,倫敦寶龍拍賣行“印象派與現代藝術拍賣會”如期舉行。該場拍賣的亮點是一件由西班牙藝術家薩瓦爾多?達利創(chuàng)作的雕像《凱旋的大象》,其估價為25萬至35萬英鎊,最終以44.65萬英鎊的高價成交,創(chuàng)造了達利雕塑作品在拍賣場上新的紀錄。
從國內來看,雕塑拍賣的行情一直是起起落落,雖然在前兩年中國嘉德春拍中,吳彤的作品創(chuàng)下個人新高,價格越過50萬元大關;北京保利春拍中,向京、盧征遠等藝術家的作品也有不俗表現。不過,無論從總體成交額還是個人作品拍賣價格來看,雕塑拍賣市場的景氣程度都難與往年相比,成交率偏低,流拍率較高。
據有關統(tǒng)計數據顯示,從1995年5月至2006年12月,國內220多家拍賣公司的雕塑總拍品793件,其中成交540件,總成交額僅僅1.36億元。雕塑市場的上揚態(tài)勢從2006年開始,在2011年達到頂點,當時70后、80后的年輕藝術家在雕塑市場中占據半壁江山,他們的作品成交率甚至達到100%,而在2011年中國嘉德舉辦的中國雕塑精品專場上,其成交率達到98%,總成交額超過1000萬元,成為迄今為止中國雕塑市場最讓人興奮的一個數據。
即便如此,這個數據與中國書畫比起來也是差距巨大。整場作品加起來的價值還不值一尺齊白石的頂級藏品。好景不長,雕塑市場在2011年達到第一輪高峰后,便受整個藝術市場動蕩的影響,一路走低,雕塑板塊重新并回“油雕”聯盟。
目前,在內地的拍賣市場上,雕塑藝術品的拍賣價格過百萬元已經是高價,但是與動輒上千萬元的國外雕塑相比,還是有著很大差距。像北京保利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上,蔡志松作品《威尼斯浮云》曾經以690萬元成交,成為目前內地雕塑拍賣的最高成交價。然而在國外,著名雕塑家的成交價格卻是中國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像杰夫?昆斯的大型作品《Tulips》去年在紐約佳士得以3000萬美元成交,這也成功刷新了該藝術家在佳士得拍賣行中的成績單。
在西方藝術品市場中,雕塑藝術是最名貴的。但是,由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欣賞習慣以及中式家居庭院中擺設裝置的協調性選擇,導致國內人們對雕塑藝術的認識和需求不足,所以在收藏市場中,雕塑藝術品一直未得到重視。在中國,雕塑藝術雖然同樣歷史悠久,但雕塑走進人們的家庭也只是近10年的事情。據估算,目前國內個人收藏的架上雕塑與城市雕塑比例僅為2∶8,而在西方國家,這個比例要高達8∶2。如今的中國,隨著人們生活的改善,特別是出現了一批財富人士,他們已不能滿足于一座浮華豪宅帶來的簡單快樂。他們開始思索,時光仿佛回到很久以前,雕塑藝術漸漸進入他們的視野,它的立體、靈動、更富情感,使得雕塑成為這些“城堡”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