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依據(jù)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以及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對“不、丕、否”三個字的形音義進(jìn)行了初步探討與研究,從而找出三者形音義上的聯(lián)系。
關(guān)鍵詞:音學(xué)五書 說文解字注 漢語大字典 不丕否 形音義
一、引言
據(jù)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可知,“不”和“否”同屬于“不”部,“丕”是從“不”得聲的,因此三字在字形上是有聯(lián)系的,而意義是依附于文字形體的,并且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即“之”部。由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這三個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來探尋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
二、“不、丕、否”字形分析
“不”的甲骨文、金文形體是,上面像花蒂的子房,下面似花蕊下垂形。高鴻縉《中國字例》:“羅振玉曰:‘象花不形,花不為不之本義?!唬鉃槎踝?,象形字?!倍S慎《說文解字》是依據(jù)“不”的小篆字體來釋義的:“鳥飛上翔不下來也。從一,一猶天也。象形。凡不之屬皆從不?!倍斡癫脼榇俗髯ⅲ骸爸^也,象鳥飛去而見其翅尾形?!?/p>
從文字多源性理論來看,這兩種對“不”本義的理解都是有道理的,因?yàn)槲淖衷跉v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存在一種原始性異源現(xiàn)象,即甲骨文、金文和小篆在構(gòu)形表義方式上一開始就沒有聯(lián)系,但是這兩種不同構(gòu)形所作的解釋似乎都講得通?!安弧本蛯儆谶@種情況。又比如“東”,甲骨文作,當(dāng)是古橐字,盛物之囊也?!墩f文》依小篆分析,“從日在木中”,本義為“東方”。兩說似均可通,而構(gòu)形各異,本義也不同。
許慎對“否”的解釋為“不也。從口不,不亦聲?!保戾|曰:“不可之意見於言,故從口?!倍斡癫脼榇俗髯⒄f:“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倍墩f文》中“不”部字只有兩個,即“不”和“否”,而“否”之義與“不”小篆之造義并無關(guān)系,而是與其假借義相關(guān),因此許慎說“凡不之屬皆從不”則顯得有些牽強(qiáng)。
對于“丕”字字形的分析則更加有意思。許慎《說文》:“丕,大也。從一不聲?!备鶕?jù)其小篆字形得之“一”在“不”字之下也,按:金文丕、不從一,不丕原為一字,后分化。而《漢石經(jīng)·尚書》《山陽太守祝睦碑》《涼州刺史魏元丕碑》《梁相費(fèi)汎碑》及《趙相劉衡碑》中,“丕”字皆作,蓋“一”在“不”字之中間也。
顧炎武也認(rèn)為字在“三傳”中皆從十?!度龂尽罚骸拔何牡鄞鷿h大帝,問群臣曰:‘丕以盛年即位,恐孤不能及之’,群臣未對。闞澤曰:‘不及十年,不其沒矣’。帝問:‘何以知之?’澤曰:‘以字言之,不十為丕。’丕果七年卒?!睍x衰帝亦名丕。顧炎武認(rèn)為:《說文》云“從一者”,即從十之異辭也。段玉裁為“丕”作注也提到:“丕,隸書中直引長,故云丕之字不十?!稘h石經(jīng)》作,可證。非與丕殊字也?!?/p>
從字形來看,“不、丕、否”三字是緊密聯(lián)系的,“不”是“丕”和“否”兩字構(gòu)形的基礎(chǔ),古人造字是通過字形來反映字義的,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意音文字,而漢字的音符基本上借自意符,因此語音和意義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下文將對此進(jìn)行詳細(xì)闡述。
三、“不、丕、否”音義分析
“不”在《唐韻》中分屬兩卷,即下平聲卷(十八尤),“不”音“甫鳩切”和上聲卷(四十四有),“否”在《唐韻》中也在上聲卷(四十四有),“否”音“方久切”。
1.顧炎武認(rèn)為“不”為古“丕”字。他首先用韻文材料來證明:《詩·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毛亨曰:“不顯,顯也。不時,時也?!逼浯斡谩都配洝分械牟牧蟻碜C明:《齊侯镈鐘銘》“不顯穆公之孫,不顯皇祖”。再次根據(jù)古文獻(xiàn)中的地名、山名來說明:《春秋》之“不羹”,《史》之“不周”“不美”“不耐”等等。最后根據(jù)碑文及異文材料來說明,梁陶弘景許長史書館壇碑“下邳太守”作“下”?!蹲髠鳌は迨辍贰吧刎潯保槐咀鳌安黄潯?。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不,假借為丕”,因此“不”讀為“丕”意思是“大也”。
又按古人發(fā)聲之字多作“不”?!稜栄拧め岕~》“左倪不類,右倪不若?!?疏:“不,發(fā)聲也”。而“丕”亦有此用法?!稌ぞ普a》:“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孫星衍疏:“丕,辭也?!庇帧墩僬a》:“其丕能諴于小民?!睂O星衍疏:“丕,語辭也。”也就是說,“不”和“丕”都有當(dāng)虛詞的用法。
“不”和“丕”還有一個共同點(diǎn)就是都可以作為“姓氏”?!稌x書·束晢傳》:“汲郡人不準(zhǔn)盜發(fā)魏襄王墓”,何超音義:“不,甫鳩反,姓也?!薄锻ㄖ尽な献迓砸弧罚骸笆希嘧髫?,晉大夫丕鄭之后也?!?/p>
2.顧炎武認(rèn)為“不”另讀“趺”音?!对姟ば⊙拧こiΑ罚骸岸醪豁|韡”,箋云:“不當(dāng)作拊。拊,鄂足也?!惫怕暡晦酝且?。漢《陌上?!罚骸笆咕x羅敷,寧可共載不?”“不”是趺音。焦竑曰:“濟(jì)南之‘華不注山’,吳興之‘余不溪’,皆作趺音讀?!?/p>
3.顧炎武認(rèn)為到晉以下“不”則轉(zhuǎn)而為府鳩反,又轉(zhuǎn)而為方久反。晉·陶潛《酬劉柴桑詩》:“今我不為樂,知有來歲不?”詩中“不”讀為府鳩反。段玉裁為“否”作注認(rèn)為“否”為“方久切”,且顧炎武認(rèn)為:其未然之詞皆曰“不”,轉(zhuǎn)而上聲則曰“否”,“不”和“否”音義相通,古通用?!墩滞āひ徊俊罚骸安?,與可否之否通?!薄稇?zhàn)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而解此環(huán)不?”則“不”同“否”。
許慎《說文》:“否,不也。”段玉裁注:“不者,事之不然也;否者,說事之不然也?!比纭睹献印啡f章曰:然則舜偽喜者與?孟子曰:否。注:孟子言舜不詐喜也。萬章又問:百里奚自鬻于養(yǎng)牲者?孟子曰:否然。注:皆曰,否,不也,不如是也。注:以“不如是”釋“否然”,則“不”和“否”在表示否定副詞意義上也是相通的。
顧炎武認(rèn)為“否”古音方彼反。《釋名》:“否,鄙也。鄙劣不能有所堪成也?!薄蹲髠鳌罚骸皫煶龇耜啊币嗳缰?,陸德明音“鄙”。顧炎武在分析四十四有韻中的“不”時認(rèn)為“不”古音同上,即同“否”,音方彼反。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頤部》:“不,假借又為鄙?!薄俄嵮a(bǔ)·紙韻》:“不,陋也?!?/p>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否”字引申義訓(xùn)為“不通”。如《易》之“泰否”,《堯典》之“否德”,《小雅》之“否難知也”,皆殊其音讀符鄙切。由此,“否”在訓(xùn)“不通”時音符鄙切。《廣雅·釋詁》:“否,隔也?!薄稄V韻·旨韻》:“否,塞也。”而由“不通”之義引申表示“困窮、不順”之義。如,否極泰來。《左傳·宣公十二年》:“執(zhí)事順成為臧,逆為否。”
綜上所述,三字在上古同屬于古韻之部字。“不”有“丕”“趺”“鄙”三個音,到晉以下轉(zhuǎn)為“府鳩反”,又轉(zhuǎn)而為“方久反”?!胺瘛惫乓魹椤胺奖朔础?,后有“方久反”和“符鄙反”。在意義上,“不”和“丕”均當(dāng)“大”“虛詞”“姓氏”講;“不”和“否”均有“否定副詞”“鄙陋、鄙劣”之義。
四、結(jié)語
本文著眼點(diǎn)主要是“不、丕、否”三字在字形、字音、字義上的聯(lián)系,因此在意義上并未窮盡地將每個字的義項(xiàng)羅列出來,而是將那些與它們語音歷史演變相關(guān)的意義及彼此相通的意義進(jìn)行了分析歸納。
參考文獻(xiàn):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顧炎武.音學(xué)五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漢語大字典編纂委員會.漢語大字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
社;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5]蘇寶榮,吳建宇.訓(xùn)詁學(xué)[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4.
[6]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8.
(楊水淙 河北石家莊 河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05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