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古時期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大量涌現(xiàn),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社會風尚和情志品趣。由于情緒、情感的復雜多樣,相關(guān)的詞匯相當豐富,包含了對當時社會人物及日常生活的諸多記錄,反映了當時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與精神風貌。本文試圖對中古小說人物情志類詞語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通過對中古小說人物情志類詞語的結(jié)構(gòu)、特征及文化的探究分析,進一步揭示其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豐富詞匯史研究的內(nèi)容。
關(guān)鍵詞:中古小說 情志 探析
一、引言
情志,即情緒、情感,由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chǎn)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這種體驗反映著客觀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guān)系。不同歷史時期對情志類詞語的界定與表述是不同的。從荀子倡導的“六情說”,到《禮記》表述的“喜、怒、哀、欲、愛、惡、懼”,即“七情說”,再到《黃帝內(nèi)經(jīng)》闡述的“喜、怒、悲、憂、恐”五種,可以看到對情志范圍的認識不斷變化。本文從“喜、怒、恐、悲”四種情志出發(fā),對中古小說中這幾類詞語進行分析,探究人物情志類詞語的特征及其蘊藏的文化涵義。
二、中古小說人物情志類詞語概況
(一)單音節(jié)
悅、喜、欣、歡、怡、快、樂、恚、忿、怒、憤、瞋、恐、懼、患、畏、慮、駭、驚、怖、憚、惕、怕、哀、痛、悲、傷、愍、慟、酷、苦
(二)雙音節(jié)
1.喜:驚喜、大喜、欣喜、歡喜、喜悅、喜歡、大悅、喜踴、踴躍、喜躍、歡踴、歡悅、歡樂、快樂、怡悅、忻喜、欣然、怡然、忻然、懽然、欣欣
2.怒:激怒、大怒、憤怒、忿怒、忿恚、發(fā)怒、恚怒、愁怨、忿懊、憂忿、忿恨、忿怨、怨酷、憤慨、忿然
3.恐:恐懼、恐怖、恐動、怖恐、惶恐、惶懼、遑懼、怖懼、驚懼、戒懼、悚懼、危懼、震懼、兇懼、愕懼、惋愕、畏懼、畏恐、畏怖、畏忌、畏惡、驚怖、惶怖、懼怖、憂怖、憂懼、懼怕、懼畏、懼詟、怖怕、驚愕、驚駭、驚悸、驚怪、驚恐、驚惋、驚惶、驚憚、驚悚、驚怛、驚惕、驚楞、驚遽、驚嘆、驚躍、大驚、大怖、忙怕、荒忙、反側(cè)、悚懆、悚惕、駭愕、駭懼、駭怕、駭怖、駭異、震駭、怪駭、惶駭、惶迫、惶惑、惶惋、惶遽、遑遽、震恐、憂恐、憂危、惕然、怵然、懼然、惶惶、恐自、周章、屏營、怔營
4.悲:荼毒、懊嘆、悲傷、悲咽、悲感、悲惋、悲悵、悲厲、悲思、悲苦、悲哀、悲痛、悲慟、悲惜、痛悼、痛惜、痛苦、痛酷、悲怛、惆悵、哀慟、哀痛、哀毀、哀號、哀惜、哀悼、哀苦、哀傷、傷悼、傷痛、傷慟、憂懣、憂感、感傷、感愴、愴恨、凄愴、凄愾、凄苦、潸然、欷歔、歔欷、毀悴、毀頓、酸感、歔嘆、愴然、恨然、悵然、凄然、號咷、悒悒、恨恨、搔搔
(三)多音節(jié)
1.三音節(jié):驚駭怪
2.四音節(jié):如喜如跳、快樂欣然、悵然不怡、戰(zhàn)戰(zhàn)栗栗、戰(zhàn)戰(zhàn)惶惶、驚起跳踉
從以上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雙音節(jié)詞占有絕對優(yōu)勢。隨著社會發(fā)展,人的思維更為縝密,詞匯復音化成為趨勢。中古以來,有一些非常能產(chǎn)的構(gòu)詞成分,和其他語素結(jié)合后,產(chǎn)生大量新詞。如動詞語素“驚”(驚懼、驚怖、驚愕、驚駭、驚悸、驚怪、驚憚、驚恐、驚惋)、“悲”(悲傷、悲咽、悲感、悲惋、悲悵、悲厲、悲哀、悲痛)、“忿”(忿怒、忿恚、忿懊、忿恨、忿怨)等。
從語義的構(gòu)成關(guān)系上看,中古小說中人物情志類詞語多為并列式復音詞,以相同和相關(guān)關(guān)系成詞的居多;從構(gòu)詞語素的詞性上看,主要有“名+名”“動+動”“形+形”“形+動”幾種格式,此外還有少量其他格式。東漢以來,附加式造詞法的發(fā)展促進了附加式情志類詞語的演變,由接近或相當于詞綴的構(gòu)詞成分“然”“自”等構(gòu)成的雙音詞大量出現(xiàn),如“惕然”“忿然”“恨然”“欣然”“恐自”等。《古小說鉤沉·笑林》:“門人忿然曰:‘君責之亦大無道理!’”《觀世音應(yīng)驗記》:“我實無術(shù)。聞官殺胡,恐自不免?!敝丿B詞如“惶惶、凜凜、欣欣、悒悒、搔搔”等。從詞性上看,形容詞占了絕對多數(shù)?!妒勒f新語·言語》:“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薄端焉裼洝ぞ硎拧罚骸暗り柕朗恐x非,往石城買冶釜……猶畏人奪其釜,意苦搔搔不安。”聯(lián)綿詞如“周章、屏營、怔營”等?!端焉裼洝ぞ硎恕罚骸肮酚钟谠钋靶蠡稹<乙嬲鸂I?!?/p>
漢語單音節(jié)雙音化的過程必然經(jīng)歷詞序不穩(wěn)定的階段,因此出現(xiàn)一些同素逆序詞,如“恐怖”“怖恐”,“怖懼”“懼怖”,“畏懼”“懼畏”等。從意義上講,構(gòu)成同素異序的一對詞,在表示情志意義時多數(shù)是相同的。詞匯復音化的趨勢使得同素逆序詞的數(shù)量明顯增多。馬爾丁內(nèi)(A.Martinet)提出,語言運轉(zhuǎn)的基本原理是“語言經(jīng)濟原則”,言語活動中存在著從內(nèi)部促使語言運動發(fā)展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歸結(jié)為人的交際和表達的需要與人在生理和精神上的自然惰性之間的基本沖突。因而,在語言經(jīng)濟機制和詞匯更新機制的作用下,弱勢表達由于在交際中的使用頻率較低最終將走向消亡。情志類詞語的興替正是在語言機制作用下,沿著由簡到繁、由繁到簡的道路發(fā)展。
三、人物情志類詞語釋義
(一)踴躍
(1)門吏聞之驚喜, 即啟固。固踴躍,令吏走往迎之。(《搜神后記·卷二》)
踴躍,歡欣鼓舞貌,表“喜悅”義。本義為“跳躍”?!墩f文·足部》:“踴,跳也?!薄稄V雅·釋詁一》:“躍,跳也?!薄队衿ぷ悴俊罚骸败S,跳躍也。”“躍”與“踴”是一對同義詞,屬于同義聯(lián)合。“踴躍”是指強烈情感時的肢體動作,由此引申出代表“喜悅”的情志意義。此外,“踴”“躍”作為單音節(jié)詞,不能單獨使用來表示“喜悅”義,必須分別與“喜”“悅”等結(jié)合構(gòu)成偏正式復音詞才可以。如“喜踴、歡踴、喜躍”等。《幽明錄》:“男不勝其悅,把臂曰:‘宿愿始申于此!’歡踴遂死。”《世說新語》:“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譽,桓謂遠來投己,喜躍非常?!?/p>
(二)忻喜
(2)晨、肇既不識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舊,乃相見忻喜。(《幽明錄》)
忻喜,高興、歡喜?!队衿ば牟俊罚骸靶茫惨?。”“忻”“喜”皆表示“高興,歡喜”之義,構(gòu)成同義并列的復音詞?!靶谩北玖x為“啟發(fā)”?!墩f文·心部》:“忻,闓也。《司馬法》:‘善者,忻民之善,閉民之惡。’”段玉裁注:“忻,謂心之開發(fā),與欠部‘欣’謂‘笑喜也’異義。《廣韻》合為一字,今義,非古義也?!比缤皯住笔恰皻g(歡)”的異體字,“懽”字偏旁類化的規(guī)則也適應(yīng)于“忻”“欣”。
(三)忿懊
(3)向所殺者,乃真父也。改殯治服。一兒遂自殺,一兒忿懊,亦死。(《搜神記·卷十八》)
忿懊,悔恨、怨恨。忿,《說文·心部》:“忿,悁也。”本義指“忿怒,恨”?!队衿ば牟俊罚骸胺?,恨也,怒也?!薄兑捉?jīng)·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卑?,《說文·心部》:“懊,悔也。”《廣韻·號韻》:“懊,懊悔?!薄稌x書·王羲之傳》:“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在這里,“忿”指“忿怒,恨”;“懊”指“懊悔”,多形容人懊惱惋惜的情緒。二者皆描繪人的情志表現(xiàn),只是在對象和程度兩方面有所區(qū)別,故屬于類義聯(lián)合。此外,類似的詞有“愁怨、憂忿”等。
(四)兇懼
(4)值虜主木末時,此縣嘗有逋逃,末大怒,欲盡滅一城。眾并兇懼,分必殮盡。(《冥祥記》)
兇懼,恐懼;驚擾不安?!皟础钡谋咀譃椤皟础?,《說文·兇部》:“兇,擾恐也?!薄稄V韻·腫韻》:“兇,恐懼?!薄蹲髠鳌べ夜四辍罚骸皫熯w焉,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倍蓬A注:“兇兇,恐懼聲?!薄墩f文·心部》:“懼,恐也。”《廣韻·遇韻》:“懼,怖懼。”“兇”可以用“懼”來訓,二者皆表示“恐懼,驚擾”之義,構(gòu)成同義并列的復音詞。
(五)忙怕
(5)鄰女忙怕,不敢救之。(《搜神記·卷十四》)
忙怕,畏懼、害怕。忙,同“恾”,“懼怕”之義。《廣韻·唐韻》:“恾,怖也。”《玉篇·心部》:“恾,憂。”《字匯·心部》:“恾,失據(jù)貌?!薄督的ё兾摹罚骸暗弁躞@嘆,官庶恾然。”“忙怕”是同義平列,構(gòu)成同義并列的復音詞?!懊Α痹诂F(xiàn)代漢語中主要指“忙碌”義,“懼怕”義已不多用?!盎琶Α边€有“懼怕、慌張”之義,由“荒忙”一詞偏旁類化而來。《搜神記》:“度當時荒忙出走,視其金枕在懷,乃無異變?!?/p>
(六)反側(cè)
(6)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cè),充晏然神意自若。(《世說新語·方正》)
反側(cè),惶恐不安。本義為“翻來復去,轉(zhuǎn)動身體”?!对娊?jīng)·周南·關(guān)雎》:“悠哉悠哉,展轉(zhuǎn)反側(cè)?!鄙眢w翻轉(zhuǎn)滾動的樣子,通常是身心憂慮,難以自抑被時的舉動,因此具備了產(chǎn)生“惶恐”義的內(nèi)在條件。詞義變得豐富、抽象或轉(zhuǎn)變,往往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事物認識逐步加深的過程,以及豐富的聯(lián)想能力?!胺磦?cè)”本來指身體的轉(zhuǎn)動,用于“情緒”“情志”這樣的概念后,含義自然變得抽象了。
(七)屏營
(7)憂怖屏營,使道家作章符印錄,備諸禳絕,而猶見如故。(《冥祥記》)
屏營,惶恐;彷徨?!秶Z·吳語》:“王親獨行,屏營仿偟于山林之中,三日乃見其涓人疇?!薄稄V雅·釋訓》:“屏營,佂伀也?!蓖跄顚O疏證:“屏營、佂伀,皆驚惶失據(jù)之貌?!?/p>
(八)荼毒
(8)自荼毒以來,何時至內(nèi)?(《幽明錄·雞幻主人》)
茶毒,悲痛。荼,《說文·艸部》:“荼,苦荼也?!焙笠隇椤翱?,痛”。毒,《說文·屮部》:“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廣韻·沃韻》:“毒,痛也,苦也?!薄渡袝a》:“爾萬方百姓,罹其兇害,弗忍荼毒。”《孔傳》:“荼毒,苦也。不能堪忍虐之甚。”中古文獻多見“~毒”,如“愁毒、煩毒、苦毒、酷毒”等。從施動者與受動者角度看,表示行為動作時,“毒”有“折磨、殘害”義;表示心里活動時,主要是“悲傷、痛苦”義。
(九)酸感
(9)玄應(yīng)聲慟哭,酸感傍人。(《世說新語·夙惠》)
酸感,悲傷感動。酸,《說文·酉部》:“酸,酢也?!北玖x為“醋”,后引申為“悲痛”?!墩滞āび喜俊罚骸八?,悲痛亦曰酸。”陸機《感時賦》:“矧余情之含瘁,恒睹物而增酸?!薄赌鲜贰ば⒘x傳下·陶季直》:“季直抱之號慟,聞?wù)吣凰岣?。?/p>
“感”表“感慨,感傷”義,“酸感”是同義平列,構(gòu)成同義并列的復音詞。
(十)驚駭怪
(10)次當就命,官司簿目獨無其名,相與驚駭怪,乃各散走。(《續(xù)光世音應(yīng)驗記》)
“驚駭怪”不能算作詞,但也不能分開來解釋,是三個詞并列連用的語法單位。漢語由單音詞向復音詞發(fā)展的一個過程,是一個不成熟的發(fā)展階段。因此,“三字連言”的方式在上古文獻中多見,當雙音詞發(fā)展成熟后,那些不符合調(diào)序原則的詞序就要消失。這就是漢魏六朝,尤其是在唐宋文獻中就很少出現(xiàn)三字連言現(xiàn)象的原因,現(xiàn)代漢語中同樣也不會出現(xiàn)三字連言的表述方式。
四、情志類詞語的文化考察
聚合、組合關(guān)系的日益豐富和發(fā)展,推動了漢語情志類詞語的日趨豐富。情志類詞語是以往各個時代發(fā)展積累的成果,而且往往與當時的政治、文化、風俗習慣等密切相關(guān)。
(一)古代哲學觀中的情志與醫(yī)療
中醫(yī)學認為,人的生命由精神和形體兩大系統(tǒng)構(gòu)成,倘若五臟、陰陽失去平衡,身體受到疾疫病邪的侵襲,臟腑機能的變化就會影響人的精神面貌?!端貑枴り庩枒?yīng)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彼裕诓±矸矫姹憩F(xiàn)為形病則神病,神病則形亦病。如《幽明錄·借算》:“子猷先有背疾,子敬疾篤,恒禁來往。聞之,便撫心悲惋,都不得一聲,背即潰裂?!薄妒勒f新語·規(guī)箴》:“陳元方遭父喪,哭泣哀慟,軀體骨立?!薄妒勒f新語·惑溺》:“兒悲思啼泣,不飲它乳,遂死?!敝嗅t(yī)形神觀使得人們對人體情志變化的觀察更為細致。所以,診治上堅持形神兼顧,二者不可偏廢。
此外,情志類詞語也反映出當時作家對人生、自然和社會認識,由于醫(yī)學尚不發(fā)達,瘟疫、疾病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百姓生命就變得十分脆弱,內(nèi)心也十分擔心與恐懼。如《搜神記·卷五》:“是歲夏,大疫,百姓竊相恐動,頗有竊祠之者矣。……俄而小蟲如塵虻,入耳,皆死,醫(yī)不能治。百姓愈恐?!必S富的情志類詞語為我們提供了一扇觀察古人精神世界的窗口。
(二)情志類詞語分布與小說體裁
情志類詞語在志怪小說和志人小說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分布頻率。志怪小說中的情志類詞語更為豐富,特別是表示“恐懼、害怕”“悲傷、痛苦”聚合的成員比其他情志類詞語多很多。“張皇鬼神,稱道靈異”成為當時風氣,志怪小說多以“鬼神精靈、災難禍患”為內(nèi)容,因而表現(xiàn)人們對這些事物的恐懼心理的情志類詞語也就比較多。
志人小說也有不少情志類詞語,但遠遠不及志怪小說。情志類詞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物的特質(zhì)和性格,比如“喜、怒、恐、悲”四種情志,較多反映了“消極”的人格風貌,與士林人物所推崇的“雅潤、恬然、超拔及清邁”的特點相形甚遠。因此,在玄學之風的傳播影響下,人物品評時格外注重人的精神風貌和才情天分,崇尚玄遠高邁,重視人的精神、悟性和雅量,追求個性的自然率真。如《世說新語·方正》:“敦默然,旁人為之反側(cè),充晏然神意自若?!薄妒勒f新語·仇隙》:“右軍遂稱疾去郡,以憤慨致終。”
因此,情志類詞語在志人小說中除了表現(xiàn)情感的狀態(tài)與變化,其感情色彩還多表現(xiàn)為消極負面的評價,這與志怪小說中的狀況有著很大的不同。如薩丕爾所說:“語言的詞匯多多少少忠實地反映出它所服務(wù)的文化,從這種意義上說,語言史和文化史沿著平行的路線前進,是完全正確的?!?/p>
(本文系寧波大學2014年度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東漢-隋情志類詞語演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郭淑琴,王燕.普通心理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2]馮志偉.現(xiàn)代語言學流派[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3][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關(guān)于“三字連言”的重新思考[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
版),2011,(1).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魯迅.古小說鉤沉[M].濟南:齊魯書社,1997.
[7]王根林,黃益元,曹光甫.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9.
[8]汪紹楹.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9]汪紹楹.搜神后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1.
[10]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1]周楞伽.殷蕓小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美]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翟秀峰 徐良 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