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和繪畫在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等方面存在著差異性,但并不影響這兩種藝術形式在藝術意蘊和意境等抽象的哲學層次和情感層次的共鳴。二者相互結合,相得益彰,共同為人類抒發(fā)情感、傳遞哲思服務。同時,詩與畫的水乳交融體現了中國古典美學和傳統(tǒng)哲學“道通為一”的境界。
關鍵詞:詩歌;國畫;意境;古典美學;老莊哲學
作者簡介:劉家寶,1989年7月生,女,漢族,籍貫:天津,現為中國戲曲學院碩士研究生,藝術史與藝術原理專業(yè),主要研究方向為古典美學研究、國畫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27--01
“畫者形也,形依情則深;詩者情也,情附形則顯”1。詩與畫作為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一為語言藝術,一為造型藝術),在藝術語言、藝術形象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同時在意境和藝術意蘊等方面又有著諸多共性。差異性并沒有造成它們之間的排斥,相反,正是差異性使得詩、畫二種藝術形式相互補。共性也并沒有引起重復,正是它們之間的共性,使得詩畫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得以共存,和而不同。最終,由于它們共同傳達出了悠遠的意境和廣闊深邃的藝術意蘊,水乳交融,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2的境界!
一、由差異而互補
“畫者,天地無聲之詩;詩者,天地無色之畫?!?在藝術語言和藝術形象上,繪畫的藝術語言包括線條、色彩、構圖等,是直接可感的,具有造型性與直觀性的特征。文學和詩歌的藝術媒介則是文字,通過文字、語言來塑造形象,是間接的,要靠想象才能完成。正因為繪畫形象是直觀的,文學形象是間接的,使得它們配合得天衣無縫,用繪畫的直觀來彌補文學的想象,以文學的間接來促進繪畫的意蘊。
王維的《藍田煙雨圖》,題詩為“藍溪白石出,玉山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宗白華先生評價道:“詩中可以有畫,像頭兩句里所寫,但詩不全是畫。而那不能直接畫出來的后兩句恰正是詩中之詩,正是構成這首詩是詩而不是畫的精要部分”。4
詩畫相合是國畫獨有的美學特點,王維在他的《山水論》中提到:“凡畫山水,意在筆先”,意和筆相互契合,有時候“筆”能夠完全表達出“意”,而有時候“筆”則需要“意”以詩的形式去彌補,“筆”方能盡“意”?;蚴窃姾彤嬒嘟Y合,“筆”、“意”相交融互匯,此時形式與內容,情感與意蘊共生在一幅繪畫作品中,抒發(fā)情感的同時傳達國畫獨有的意境,乃至古代文人的哲思。
二、由聯系而共存
“詩與畫,同是藝術,而藝術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詩;徒有意象,不能成畫。情趣與意象相契合而融化。詩從此出,畫也從此出。”5詩與畫在意境、意蘊上存在著共通處。
詩和畫的圓滿結合,就是情和景的圓滿結合,也就是所謂“藝術意境”。繪畫和文學都是通過塑造形象來傳達一種意境,也許它們都藝術形象不同、塑造形象的藝術語言不同,但它們可以傳達出共同的藝術意蘊。這共同的意境是它們相結合的基礎,同時又成為它們相合后的產物,最終引發(fā)深邃悠遠的意蘊。
馬遠的《春徑山行圖》上有題詩:“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這幅畫留有大片空白,空白正營造了透過迷霧的遼遠境地,畫面上的山路起到了連接虛實的作用,極好地表現出曲徑通幽的意境。最后,山路盡皆消失,給觀者無限遐想。其題詩則活潑可愛,詩畫相合,形成一幅氣韻生動的圖景!
“書畫同源”,國畫畫幅上的詩歌必由書法來傳達,文學、繪畫融為一體的同時,書法則是二者溝通的橋梁, 書法的境界與繪畫相通,它們都通過線條造型來傳達感情,書法更加抽象,而加入了文學的內容便有了具體的含義。當飛動的線條增添了詩歌的情感和意境,詩歌的情感有了這自由流動的線條的闡釋,原有的國畫畫幅中的景象也更加自由飄逸,灑脫靈動。“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更是詩、書、畫三者的交融合一。
三、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立象以盡意,象可忘也;重畫已盡情,而畫可忘也?!?,“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7,不論詩或畫,它們所表現的是人類共同的情感。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各藝術門類的精髓是相通的,也正如“音樂是流動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音樂與建筑的交融合一也體現了不同形式的藝術共同為人類的情感思想來服務。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總能引發(fā)我們的自醒、自查和自覺,甚至給我們帶來一種滄桑感。詩與畫是“道通為一”的,它們都是要努力接近和表現作為宇宙本體和生命的“道”、“氣”。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中國人宇宙意識深化的產物,更是中國人傳統(tǒng)哲學觀的體現!
注釋:
[1]葉燮《己畦文集》
[2]《莊子》
[3]同1
[4]宗白華《美學散步》
[5]朱光潛《談美》
[6]王弼《周易略例》
[7]司空圖《詩品》
參考文獻:
[1]葉燮《己畦文集》
[2]莊子《莊子》
[3]宗白華《美學散步》
[4]朱光潛《談美》
[5]王弼《周易略例》
[6]司空圖《詩品》
[7]王維《山水論》
[8]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