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花腔是一種起源于17-18世紀意大利的一種聲樂演唱技巧。我國的花腔藝術無論是在花腔的運用、咬字的把握還是情感的表達上隨著西方花腔技藝的傳入,以兼收并濟、取其精華的方式豐富和展示我國民族聲樂的藝術魅力和花腔特色。
關鍵詞:花腔;民族聲樂;中西結合
作者簡介:李卓(1981.3-),天津人, 碩士 ,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職稱:助教 研究方向:聲樂演唱、教學與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01
一 、花腔的起源和特點
“花腔,定位于傳統(tǒng)西歐的美聲唱法,是一種極富音樂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的聲樂演唱技巧,是開啟人類審美之門的重要藝術表現(xiàn)形式之一。它以聲調(diào)多轉(zhuǎn)折、拖腔格外長以及音域跨度極大為特點,通常指聲樂旋律中的裝飾,包括種種裝飾音、急速的音階或琶音進行以及華彩段等等,是聲樂作品中最華麗、技巧性最強的一種唱法”。[1]
二、花腔的運用
花腔在與中國民族聲樂的結合、融入中,逐漸形成了有著中國民族特色的藝術特點。花腔藝術歌曲是一種外來的聲樂藝術體裁,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藝術魅力。
《火把節(jié)的歡樂》是一首蘊含彝族風格的花腔女高音歌曲。作品描寫彝族人民最為傳統(tǒng)、盛大的火把節(jié)場面,結構上采用三段式,將彝族人民歡樂幸福的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
著名歌唱學派波利亞學派的歌唱家培特里·托西曾說:“按照一般的唱法,花腔樂句分為兩種:不連貫的和連貫的。當學習第一種花腔樂句時,應學會輕巧的運用和演唱,使他能夠把組成這一句的全部音符都以相同的力清楚的演唱出來,各個音符要均勻地分開,既不過于連貫,也不要過于斷斷續(xù)續(xù)。第二種花腔樂句是這樣唱的:唱出第一個音之后,其它音就按音級順序相連地一個接著一個唱出來,要唱得非常連貫,進行的速度應當是使聲音聽上去象某種東西在滑?!边@兩種唱法都是我們在歌唱時接觸最多的。見譜例中的“啊”字和襯詞“塞羅塞里塞羅塞”的花腔部分,演唱時既要保持連貫、順暢的音樂線條感,又要唱得輕松、歡快,彈跳性強,這對于演唱者來說實屬不易。
作品中的語氣詞“啊”是第一次出現(xiàn)的花腔,技術上要有空洞、靈巧、敏捷之感,音色上要清脆、純凈、無雜音。襯詞 “塞羅塞里塞羅塞”的氣息控制要穩(wěn)穩(wěn)地,為演唱的彈性、力度的需要提供充足且到位的氣息支持。展開部是由4個樂句加補充樂句組成,每個樂句在演唱時都要保持聲音的連貫、流暢。補充句中花腔的運用和花腔技術的展示,無論從作品創(chuàng)作的設計上還是演唱的情感投入上都將作品帶入了高潮階段,花腔的演唱應靠聲帶瞬間拉緊、放松和腹、膈肌短促而有彈力的伸縮來實現(xiàn)。同時,注意跳音時力度要適中,不能太大,太大跳得不靈活,不能太小,太小缺乏穿透力。再現(xiàn)部進一步強調(diào)音樂主題思想,烘托火把節(jié)的歡樂場面。結束部分是呈示部的素材展開式,連續(xù)的花腔旋律和花腔技巧展示,將作品歡樂熱烈的氣氛推向了頂點,也將火把節(jié)的歡騰場景展示無余。這時的花腔更要注意音量、音色、氣息的控制,要做到張弛有度,理性與感性共同參與歌唱,聲音不能有一點急躁、笨拙、拉扯和黯然靠后之感,且音與音之間要均勻、流暢,轉(zhuǎn)換充分。
三、咬字的把握
“美好的聲音還必須通過清晰的語言,才能表達出真實的感情。特別是演唱歡快喜悅的歌曲,則更要注意咬字的清楚和靈活”。[2]如作品呈示部中襯詞“塞羅塞里塞羅塞”部分,要注意咬字時唇、牙、舌的力量運用,吐字要輕巧、清晰、準確。“塞羅”是彝族人民最能夠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語氣詞,因此,要利用舌尖與牙齒的巧妙配合,做到舌動,嘴唇不做大幅度開和動作,以確保咬字、吐字的顆粒感和靈活度,這樣的表達和技術的運用更能夠唱到彝族人民的心坎里,唱出彝族人民在火把節(jié)時的無比歡樂和興奮的心情,另外,演唱時還要帶上彝族語言的咬字、吐字特點,這樣會更好地表達出節(jié)日之中彝族人民歡樂祥和的自豪之感,更加有利于人們充分領略花腔藝術的魅力。
四、情感的表達
呈示部以“歡樂”為主題,采用西洋降E大調(diào)和我國民族五聲調(diào)式中的宮調(diào)式相結合的調(diào)式結構,充分展示出了中西調(diào)式結合的完美音效之感。作品中“塞羅”的出現(xiàn)瞬間將音樂取材定格在我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彝族上,熱烈、歡騰的場面躍然紙上,隨著歌聲飄蕩四方。開始部分演唱時感情應在歡樂的基調(diào)中鋪墊,情緒上要營造輕松自如的感覺,極力勾畫出彝家兒女踏歌起舞、縱情歌唱的場景。DO、MI、SO、LA四個音具有我國濃郁的民族色彩,呈示部的第二樂段“啊”字和襯詞“塞羅塞里塞羅塞”部分,正是由這四個音組成,充分展示出了我國民族聲樂調(diào)式調(diào)性上的獨特藝術魅力。此時,調(diào)性轉(zhuǎn)向降B宮調(diào),作品進入到了展開部,又是中西結合的調(diào)式結構配合,使得作品的音響效果更具西方音樂明亮、高亢之感和中式曲調(diào)委婉、細膩之感。此外,展開部在同宮系統(tǒng)的B宮調(diào)式和#G羽調(diào)式上交替進行,突出了調(diào)式調(diào)性轉(zhuǎn)換的色彩,用音符和音色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彝族兒女載歌載舞的幸福場景。到了展開部的華彩樂句時,演唱者情感要稍加激動些,極力將景美、人美、歌美、舞美、心情美融為一體。再現(xiàn)部中,演唱者要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對彝族火把節(jié)節(jié)日的了解,加上自己對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將最真實、最熱烈的情感,置于演唱之中,極力將花腔藝術特有的魅力和我國聲樂的民族特色展示出來,進而烘托火把節(jié)的歡騰場面。最后,作曲家以花腔炫技作為作品的結束句,更是要強調(diào)和展示出我國民族聲樂中花腔藝術的藝術魅力。
總之,整首作品無論在花腔的運用、咬字的把握還是在情感的表達上都要力求凸顯我國民族特色、展示民族風格,通過對西洋花腔唱法的借鑒、創(chuàng)新和融合,更好的詮釋和弘揚我國民族花腔藝術,推動我國民族聲樂更好地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卓.《借鑒、融通及其它——中西花腔女高音演唱藝術的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0.6 第3頁
[2]蔡莉.以《火把節(jié)的歡樂》談花腔藝術歌曲的演唱.《老區(qū)建設》.2009.3.25
[3]彭根發(fā).論尚德義的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4]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5]陸貴山.中國當代文藝思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