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服飾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以及藝術性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服飾形式,就是一定歷史時期內(nèi)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與物質(zhì)文化生活的一面鏡子。換句話說即服飾就是一面鏡子看到什么樣的服飾就知道是什么時代。中式服飾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國家改革開放的政策變化而變化,再有西方文化在沖擊著整個中國,導致了很多東西都成了中西結合的產(chǎn)物。今日的中式服飾蘊含著濃厚的中華文化元素。
關鍵詞:中式服飾;服飾形式;社會審美
[中圖分類號]:J5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01
一.服飾與文化
服飾是人類生活必需品,是指人類的上衣下裳、 飾品和鞋帽的總稱謂。而且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和科學文化水品、社會審美,體現(xiàn)出社會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時期的服飾的款式、面料、顏色等的變化。均反映著生活條件、經(jīng)濟狀況,文化藝術以及人們的思想文化、審美觀念傳統(tǒng)習慣??次覀兊姆?。從深衣制、秦漢時期的博大兼容、魏晉寬博服飾、唐朝的富麗堂皇、宋朝的間潔質(zhì)樸、元代質(zhì)孫服、清朝的滿漢融合。即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就有著不同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向往。因而不同歷史時代服飾美也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
二.中式服裝的種類
我們今天的所謂“中式服裝”大致就兩種:旗袍 ;中式上衣。而今年來,在宴會、頒獎、宣傳、禮儀、傳統(tǒng)節(jié)日等場所經(jīng)常有中式服飾的出現(xiàn)。
三.旗袍的發(fā)展
旗袍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表現(xiàn)出東方女性特有的美,是中華民族服飾文化的結晶。是被公認的我國民族特色服飾。旗袍的前身是長袍,只是經(jīng)過清兵的入關,漢族改變了原來的寬袍大袖的形式,旗袍成為了統(tǒng)一的服飾形式。
現(xiàn)在的旗袍是滿族的代表性服裝。是滿族里男女通用的一種長袍。這種衣服男女老幼皆用,適宜各種氣候,夏天時單衣,初春和深秋可以制成夾衣,冬天制成棉衣。滿族入關后受漢文化影響,旗袍的樣式為圓領、大襟、平袖、下擺左右開叉。在衣襟、領口、袖口、下擺等處鑲有花邊。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旗袍也經(jīng)過不斷演變和改進,逐漸成為女性獨特的服飾。
旗袍從男女共用長袍分離出來后,形成了特色款式。可以分單、夾、棉三種,下邊兩邊開叉,寬大、平直,衣長至足,一般不過腳。在裝飾上也日新月異,除去在袖口、領口、衣襟上鑲、滾花邊外,在袍的前襟上花卉、人物等圖案。面料有錦緞、絲綢等,而且有各種不同紋樣梅、蘭、竹、菊、鳳鳥、孔雀開屏等。色彩變化也很多,大紅、粉紅、青綠、淡綠等。裝飾手法非常多,單滾、雙滾、如意滾邊等。花扣種類也是多種多樣,用扣袢盤成福、喜、吉祥、如意、蝴蝶等圖案。配特有的發(fā)型(兩把頭)和盆地鞋,形成非常、獨特的旗裝打扮。
辛亥革命以后,旗裝逐漸為漢人所接受,到20世紀20年代,旗袍已成為城鎮(zhèn)婦女一種普遍服裝。這個時期正式中西式服裝相互交替的時代,旗袍非常具有時代特征,變化越來越大。衣料有錦緞、絲絨、凡士林、民間的藍印花布等。其樣式也各種各樣,衣長有長、有短;可寬松、也可緊身根據(jù)自己喜好;領子有高領、低領鳳仙領等等。平常生活起居、休閑、訪親會友正式場所等都可穿著。配飾也比較隨意高跟鞋、皮鞋;皮包、布包;圍巾、披肩、頭巾;西式服飾也可搭配。這時的旗袍開始流行。30年代后時裝業(yè)漸漸發(fā)達、時裝店、洋服店建立起來。有大量的衣料進口,從而促使了旗袍的時代化。旗袍整體款式像苗條型發(fā)展,突出了女性的曲線美。40年代,受國外市場沖擊,旗袍在款式上更趨現(xiàn)代化,已短為美。線條簡練、流暢使女性的曲線美更加突出。例如外形有直線型、自然型、苗條型等;領子有圓領、小圓領、方領等開襟方法有方襟、直襟、斜襟、人字襟、琵琶襟等等;袖有長袖、短袖、中袖、寬袖口、緊袖口。穿法上多種式樣,成為新時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50年代,處于新時代,革命服裝代替了舊時的服裝。列寧服、學生裝、軍服、中山裝等開始流行。婦女地位日漸提高,工作需要,長裝打扮不方便,旗袍開始走下坡路。50年代后穿旗袍的更少,在國際場所作為禮服穿用。60年代以后,穿旗袍、西服被看著資產(chǎn)階級的生活方式,藍、黑、灰服裝大流行,“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綠軍裝,旗袍無人問津。到了70年代以后、旗袍開始提倡。設計師們運用旗袍的美麗形式,體現(xiàn)了民族特色,出現(xiàn)了旗袍裙,在連衣裙的款式設計上運用旗袍的領子開襟的方法等等。體現(xiàn)了旗袍濃郁的民族風格。
四.中式上衣的發(fā)展歷程
孫中上先生說:“穿衣是有文明進化而來,文明愈進步,穿衣問題愈復雜?!毙梁ジ锩院螅鞣N因素的原因促使了短裝的普及。比較有特色的短裝打扮。對襟小褂和短襖。對襟小褂是一種穿脫方便、寬松的服裝。一般是自扣,女士偏襟上衣上花口很多。冬天穿著的稱短襖,和小褂一樣,不過是多一層棉絮而已。50年代以前,曾流行一種打扮。就是上穿中式棉襖,下穿西式長褲,這是一種中西合璧的打扮。50年代以后,一般打都要在棉襖外罩一件罩衣。在早的罩衣與中式棉襖沒有什么區(qū)別,后來采用了中西合璧的制作方法,既有中式傳統(tǒng)的服裝結構,又采用西式服裝的裁剪方法??钍绞橇㈩I,對門禁,用中式的布制紐扣,袖子不連衣身,而采用西式上袖的方法。穿著大方,外觀上給人高雅富麗的感覺。這種中西式的上衣流行的時間比較長。到80年代,民間還有很多人穿這種罩衣。至今日的中式上衣,其實是中西合璧的制作,只不過加入了現(xiàn)代的、時尚的、民族的等元素。其款式就是在領子、口袋、紐扣、裝飾上的一些變化,其制作結構沒有變化。
五.中國中式服飾的發(fā)展
90年代以后,很多場所,禮儀小姐身著旗袍, 演出場所經(jīng)常中式上衣。全國各地的時裝節(jié),博覽會,時裝大賽等等,經(jīng)常把中式服裝作為傳統(tǒng)設計元素運用。而今,在官方場所屢見旗袍出現(xiàn) 。今日中式服飾不單單強調(diào)民族性,而是民族化,時代化,科學化,審美情趣等完美地結合起來。
參考文獻:
[1]朱淳展示設計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1993
[2]趙連元審美藝術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3]王熙元新概念展示設計東華大學出版社 2004
[4]項寧形象設計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4
[5]陳志華朱華中國服飾史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8
[6]傅小英藝術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