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外文學(xué)巨匠曹雪芹和威廉·福克納留給世人的文學(xué)遺產(chǎn)是不可估量的,他們筆下許多人物已經(jīng)深入人心,成為不朽的形象。仔細研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人物身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而其結(jié)局或異或同。在曹雪芹的代表作《紅樓夢》中,尤三姐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配角,但她的形象絕不是卑微的;??思{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主角愛米麗,像尤三姐一樣是一朵帶刺的玫瑰,但二人的最終結(jié)局卻大相徑庭。
關(guān)鍵詞:曹雪芹;尤三姐;??思{;愛米麗
作者簡介:張娜娜(1985-),女,漢族,山東煙臺人,煙臺南山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助教。專業(yè):英語語言文學(xué),研究方向:美國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6-0-02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具有極高的文學(xué)造詣。作者曹雪芹描述了一個龐大的家族的沒落史,出場人物近千人,其關(guān)系復(fù)雜而微妙。在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中,尤三姐以她萬人不及的絕代風(fēng)華和倔強剛烈的個性,格外耀人眼目。作者對她的描寫不過短短三、四回,她卻以飽滿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在短篇小說《獻給愛米麗的一朵玫瑰花》中,描寫了一位復(fù)雜的人物愛米麗小姐。二者命運十分相似:被情人退婚;但結(jié)局卻大不一樣。她們的異同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創(chuàng)作者、人物自身以及整個社會風(fēng)氣。
一、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相似
曹雪芹和??思{的出身十分相似。曹雪芹(1724-1764),中國清代偉大的文學(xué)家,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河北豐潤。其祖先原是漢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璽,祖父曹寅,父輩的曹颙和曹頫相繼擔(dān)任江寧織造達60余年之久,頗受康熙帝寵信。曹雪芹在富貴榮華中長大。后期由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多次打擊,家道日漸衰微。這一轉(zhuǎn)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態(tài)炎涼,更清醒地認識了封建社會制度的本質(zhì)。從此盡管生活一貧如洗,他仍然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致志地從事小說《紅樓夢》的寫作和訂正,歷時十載,增刪五次,終于完成了這部把中國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推向巔峰的文學(xué)巨著?!都t樓夢》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曲折的情節(jié),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
美國作家威廉·??思{(William Faulkner,l897-1962),出身名門望族,他的曾祖父威廉·克拉科·??思{老上校是整個家族乃至整個鎮(zhèn)上的傳奇人物。他既是種植園主,又是軍人、作家和政治家。而且他還是經(jīng)營鐵路的企業(yè)家,他修的鐵路是當?shù)匚┮坏蔫F路。??思{作品中的“約翰·薩托里斯上?!本褪且运娓笧樵蛣?chuàng)作出來的。但家族中間兩代名聲漸落,尤其是??思{的父親被普遍認為是一個不務(wù)正業(yè)的人,永遠找不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但??思{的母親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女人。屢屢失敗的父親與堅強自尊的母親勢不兩立,在童年,母親經(jīng)常強迫他在“軟弱”和“堅強”中做出選擇,讓他從小就體驗到深深的分裂和痛苦。曾祖的榮耀與父親的落寞構(gòu)成的巨大反差,家庭的分裂加上身高上的劣勢,??思{逐漸遠離集體活動,甚至逃學(xué)。福克納把自己看做是曾祖父的孩子,十分崇拜這位家族英雄。9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說,“我要像曾祖爺爺那樣當個作家”——這句話他一再重復(fù),變成一句口頭禪,并最終成為現(xiàn)實。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故鄉(xiāng)牛津鎮(zhèn),主要反映了南方文化在與北方文明沖擊下的變化。
兩位才子都出身名門望族,接著家族沒落,這給他們的成長造成很大的影響。他們無比羨慕先人的成就與地位,想要挽留或是重振家族的威望,但是很無奈地發(fā)現(xiàn)時勢變了,優(yōu)勢已經(jīng)蕩然無存。曹雪芹被無情的現(xiàn)實所打擊,轉(zhuǎn)而揭示封建社會人吃人的本質(zhì);??思{對舊南方文化愛恨交織,清楚地意識到舊的傳統(tǒng)是對人性的桎梏,南方固有的婦道觀、種族歧視、奴隸制等是不會長久的。兩人相似的成長背景使他們在進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時有一定的相似性:通過對就制度的描述,揭示其本質(zhì),并引起世人對生活的思考。
二、人物相似的命運
尤三姐是賈珍之妻尤氏既不同父亦不同母的妹妹,因著一層尷尬的姻親關(guān)系與母親及尤二姐住進寧國府,靠賈府接濟為生。因模樣兒標致,頗受人垂涎。但尤三姐不愿像姐姐那樣遭人玩弄,她用潑辣作為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清白。她看中柳湘蓮后,就一心一意要嫁他。但柳湘蓮認為寧國府多好色之徒,認為賈家“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干凈罷了”,懷疑尤三姐是個不干凈之人,要索回定禮,剛烈的尤三姐在奉還定禮時拔劍自刎以示清白。尤三姐出身寒門,寄人籬下后不敢貿(mào)然得罪賈珍、賈蓉之流,只得犧牲尊嚴、虛與委蛇以求立足之地,但其內(nèi)心仍是冰清玉潔的。她對這些浪蕩子弟是打心底鄙夷的,言談舉止間掩飾不住地嫌惡。“賈蓉只管信口開河,胡言亂道,三姐兒沉了臉,早下炕進屋里,叫醒尤老娘?!雹?在這種處境下,尤三姐把一切望寄托在柳湘蓮身上,期望能有一段安定的婚姻帶她遠離這種骯臟的生活,誰料情人竟退婚,打破了她的幻想。
愛米麗前半生活在她父親的陰影里?!伴L久以來,我們把這家人一直看作一幅畫中的人物: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愛米麗小姐立在身后,她父親叉開雙腳的側(cè)影在前面,背對愛米麗,手執(zhí)一根馬鞭,一扇向后開的前門恰好嵌住了他們倆的身影?!薄八赣H趕走了所有的青年男子?!雹?所以當荷默·伯隆出現(xiàn)時,她全身心地對待他,與他一起出去游玩,毫不在意鎮(zhèn)上人的風(fēng)言風(fēng)語,并且渴望嫁給他。但是不幸的是荷默·伯隆是個薄情寡義之人,他無心與愛米麗成親??蓱z的愛米麗被情人無情地拋棄了。
她們都曾經(jīng)年輕漂亮,對愛人一片癡情、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尤三姐的面龐身段和瀟湘妃子林黛玉不差什么。她發(fā)誓這輩子就只愛柳一人,他一年不來等一年,十年不來等十年,這輩子絕對不嫁第二個男人。愛米麗在失去戀人的心之后寧可選擇毒殺他也不愿再嫁他人。失去父親后,尤三姐與愛米麗都陷入了一種困境。她們希望通過一場戀愛來改變當時的處境,要求自主婚姻,這是她們對舊傳統(tǒng)的反抗。無奈,她們都看錯了人,把幸福寄托在不值得的人身上。與舊勢力相比,她們的反抗之力是微不足道的。她們與隋唐時候女中豪杰紅拂不同,她雖身為娼優(yōu),卻慧眼識英雄,愛上了李靖,勇敢地與他私奔,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話。尤三姐與愛米麗的情人都是懦弱的、不愿負責(zé)任的那種類型,他們沒有李靖的膽魄和氣概,不能帶她們脫離苦海。他們的拒絕對尤三姐和愛米麗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女人不得不承受傳統(tǒng)社會道德制度強加她們的重量,用哈代的話來說就是,“The woman pays. ”(女人總是要吃虧的)[1] 在封建社會,弱小的尤三姐很明白自己的處境,被情人拒絕有多難堪,她知道世人會更加看不起她,未來的日子更不好過,當然最主要的目的還是要向情人證明自己的清白,她選擇以定情信物鴛鴦劍自刎。而愛米麗在被拒絕后鎮(zhèn)定自若地去買砒霜,她寧可殺死情人來捍衛(wèi)自己的愛情,致使二人最終有了兩種不同的結(jié)局。
三、不同的結(jié)局
盡管尤三姐與愛米麗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她們最終選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
尤三姐屬于下層市民,她所有的僅僅是易逝的年華與美貌,她不像愛米麗出身高貴,沒有驕傲的資本。被情人拒絕后她將永無翻身之日,死亡才是自己唯一一條出路。在封建社會里,一個有過去的弱女子很難在世人面前抬起頭來,何況她無依無靠。尤三姐的死其實是整個封建社會強加給她的,除此之外,別無他選。她的死是一個弱女子為了有尊嚴地存在而作出的無聲的吶喊,剛烈的抗爭。用書中的話評論她便是:“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③
愛米麗則不同,她是全鎮(zhèn)的“紀念碑”,“始終是一個傳統(tǒng)的化身,是義務(wù)的象征,也是人們關(guān)注的對象”,“愛米麗小姐已經(jīng)加入了那些名字莊嚴的代表人物的行列”。④她的顯赫地位要求她嫁門當戶對的人,而不應(yīng)該忘記“貴人舉止”,與一個“拿日工資的北方佬”成雙成對地出入。在鎮(zhèn)上人看來,“這是全鎮(zhèn)的羞辱,也是青年的壞榜樣”⑤。顯然,愛米麗的一舉一動都被鎮(zhèn)上人盡收眼底。她的出身她的驕傲讓她仇恨背叛自己的人,同時,她又不能讓鎮(zhèn)上的人知道自己的處境。既然留不住愛情,她選擇不動聲色地殺死情人,伴著他的尸體度過一生。在她看來,為負心人犧牲自己是愚蠢的行為。
用賈璉的話說,尤三姐“是塊肥羊肉,只是燙得慌;玫瑰花兒可愛,刺太扎手?!雹抻热闵砩嫌幸桓?,所以她的死讓柳湘蓮后悔不已,亦讓讀者惋惜;愛米麗更是一朵帶刺的玫瑰,使背叛她的情人遭到殺身之禍。她的做法太極端,毀了別人的同時也毀了自己的一輩子。尤三姐與愛米麗都像玫瑰花:嬌嫩,美麗,芬芳;她們曾經(jīng)驕傲地盛開過,不顧世俗的壓力勇敢追求愛情。她們敢于向舊勢力挑戰(zhàn),為自己博得一線生機。尤三姐與愛米麗,都是盛開在中美文學(xué)史上的兩朵奇異的帶刺的玫瑰。邱紫華認為,“悲劇美就在于生命的抗爭沖動中顯示出的強烈的生命力和人格值?!盵2] 她們用死亡來表達對人生的絕望和對社會的不滿,這種反抗精神使讀者在悲嘆她們命運的同時對現(xiàn)實的殘酷加以深思。
注釋:
[1][3][6]曹雪芹.《紅樓夢》[M].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2][4][5]威廉·福克納. 楊豈深譯. 陶潔編. 《獻給艾米麗的一朵玫瑰花》[A].《??思{短篇小說集》[C].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參考文獻: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M]. 北京:中圖總公司市場銷售部, 2000.
[2]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