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曾短暫出現精神層面的真空,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塌方之后,民族主義曾成為填補這塊空白的短暫材料之一,可是隨著實用主義和物質主義的攻城略地,人們就都浸入到掙錢弄權縱欲的狂歡中??墒?,我們多少人明白,科技與物質的進步,并不足以保障人們的精神平衡。
這是一個信仰缺失的社會,大陸三大宗教信眾加起來有兩億人口,還有超過十億的人,靈魂無處安放。美國保守主義之父,思想家列奧·斯特勞斯說:“沒有信仰,就沒有道德基礎。如果道德上采取相對主義,那么吃人就僅僅是口味的問題?!?/p>
神和道德不是解決當下精神困境的全部藥方,體制缺憾也不是唯一借口,在現今中國復雜語境下,把問題歸在任何一個原因之下,都像穿錯姐姐衣服的半大小子一樣,顯得粗楞怪異不合身。
一直以來,威權價值觀會為你提供這樣的生活邏輯:為家國大業(yè)去奮斗,為社會進步去拼搏,為民族利益獻出血淚甚至生命,總之,是為各種宏大敘事去活著。唯獨沒有對個人生活的建議。
回想一下你學過的語文課本吧,起碼在“快樂教育”和“生命教育”方面,是有缺失的,很多時候你是要被一些英雄人物感動,放棄生命去維護一些別的什么東西。
那么,在被量化和貨幣化的幸福感,被成功學奉為圭臬,也就不難理解,站在清晨或黃昏的城市,那種大機器開動下眾人如螻蟻刨食的蒼茫感何來;也不難理解不少地方官員為了個人政績和腰包的光鮮,開動暴力工具拆掉“阻礙城市發(fā)展”民房的積極;更不難理解那些把孩子送去讀各種補習班,不想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的焦慮目光……
人被異化了,在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物面前,越來越被動(馬克思語)。
在很多人看來,什么個人生活、快樂價值、私人情調之類都是浮云。但一個平衡的系統,不可能是單向度的。一個缺乏制衡機制、糾錯機制的社會系統,也不可能是穩(wěn)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