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將本專題的第一落腳放在趵突泉。不是因為它“天下第一泉”的美名,不是因為它代表了濟南安謐的特質(zhì),我們要到趵突泉公園的東北角,緊靠護城河處,找到一座樓閣;一年一度的5月3日,這座樓便成為濟南的中心。
這里是五三慘案紀念堂。
這一天是個特殊的日子,警鐘響起,一座城市集體回到歷史。
1928年5月3日,為阻止國民政府北伐,日軍在濟南大開殺戒,中國官民被焚殺死亡者,達17000余人,受傷者2000余人,被俘者5000余人。
有人說,在近代史上,能夠讓濟南載入國際史冊的,只有“五三慘案”。對于濟南來說,再也沒有一個日子比5月3日更刻骨銘心了。
那是一個烽火燎原的時代,羸弱的民國,新舊勢力在濟南交鋒,又突然被外來勢力阻斷。從蔣介石到張宗昌,從蔡公時到福田彥助,濟南背負的不僅是一次慘案,而是一個民族在選擇未來時的彷徨和挫折。
濟南,這座被泉水滋潤的溫吞之城,因為五三的血水而略顯滄桑和堅毅。從此,警鐘長鳴的城市有了新的文化內(nèi)涵。濟南父老今余幾,后死無仇可雪;丈夫當知恥,為國應(yīng)自強。
今年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shè)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直面歷史,警鐘長鳴,南京不應(yīng)被遺忘,同樣,濟南是另一座“南京”。一個國家終于可以大大方方地面對歷史,向一段段恥辱吶喊。
1998年,五三亭重建。碑額上的“五月三日”四個字為蔣介石手書。這應(yīng)該是在濟南唯一可以見到的蔣介石手跡。
1999年,濟南市政府頒布第150號政府令,確定每年的5月3日為濟南防空警報試鳴日。2007年,位于趵突泉公園內(nèi)的“濟南慘案紀念堂”向公眾開放。
2012年5月3日,位于經(jīng)四路370號的蔡公時紀念館免費向社會開放。
……
而今,每年的這一天都是特殊的日子:上午10時整,防空警報準時響起,一直持續(xù)半個小時。當這一天來臨,當警報響起,我們每一個人,是否都應(yīng)佇立片刻,望一望這座城市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