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風來》里的苦逼小白領,在被主編罵了一頓“我要的不是真實,你的想法也不重要”后,回想起念新聞系的第一天,臉上掛著幸福的笑容,聆聽禿頂中年眼鏡男老師的教誨,大意是世界的真相被掩蓋了,而你們是這個世界的掃雪工。
我念經濟的,老師上課發(fā)出的是“食堂的雞蛋我能花五毛買到了,你們?yōu)槭裁匆ㄆ呙钡馁|問。所以沒被感動到。
好朋友里最年輕的,已經是1992年生人。而昨天有了機會,和一個剛剛參加北影考研的小姑娘吃飯。姑娘來自浙江傳媒學院,念制作,報了北影的電影學專業(yè)。現在已經1月,可是她還沒有聯系導師。她的長處在英文上,“比較不心慌”。
我鼓勵她,一來北京就趕快找實習。英文那么好不要浪費,電影人的英文都還挺爛的。又問她,為什么選擇了北影呢?是不是以后要奔劇組?
小姑娘說,自己偏理論,跟劇組恐怕比較吃力。
我說,北影系吧,比較注重實踐,劇組里勞心勞力的多是這些朋友們。但好處是,假如有機會跟隨某幾位第五代大導演工作,老人家就很有嘮家常的愛好,剪輯房里年輕人吭哧吭哧剪片時,來一句:“哪個學校畢業(yè)的呀?”如果接一句:“校友?!痹僖黄鹇裉吕蠋焸?,聽前輩追憶下光輝歲月,嘮嘮小月河驚魂夜,北影小區(qū)附近的小餐館兒,氣氛將是多么和諧。
曾經講給我這個暢想的好朋友經歷了悲劇版,因為她的回答是:“北廣的?!?/p>
搞宣發(fā)的朋友里,北師大簡直異軍突起、無處不在。曾經經歷過一個合作公司,從領導到實習生,全是校友。他們的風格也相近,做選擇時理智戰(zhàn)勝情感,處事一團和氣。
甚至,不是電影專業(yè)的野路子,也是專門一脈。最感人的是這一脈的團結,外地人沒有學校背景,來北京的食宿都成問題,全都經歷過艱苦奮斗的資本原始積累。借宿、蹭飯,大家相互拉一把,很有兄弟會的意思。
小姑娘聽了后,有點兒猶豫自己這么想坐辦公室的人,是不是報錯了學校。
我說,哎,反正上了學就是解決在北京的食宿問題,一上學就好好找實習吧,除非想留在學校當老師,真不用怎么念書。我的前同事,可是放棄了保研呢,如今照樣出色,甚至更出色。
她聽了眼神又有點發(fā)愣??佳谐煽兌孪卵?,她的原計劃是,如果考不好,就再考一年。
我說,如果家底殷實,能支撐在北京前半年的開銷,就直接過來吧,反正世道好,感覺到處在招人。再考一年從時間成本上太不劃算了。反正來了也是找機會工作。如果得靠自己奮斗,學校至少能提供宿舍,北京實在太貴了。
后來匆匆告別,好朋友把姑娘捎回北影附近的酒店。她告訴我,在出租車上,小姑娘就已經下定決心:如果今年考不好,就不再考了。
哎,反正條條大路通羅馬,歡迎你到北京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