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馮小剛又在微博上放炮了,這次不是孫海英,是“影評人”。
事由當然還是賀歲片《私人訂制》。不過這次藝人與媒體之間的爆發(fā),確實也來得蹊蹺:上映10天票房過5億元,已在華語2D電影最快“破5億”排行榜中占據(jù)了第二位!這樣的成績,還有什么不滿意的?再說馮式喜劇,自20年前出現(xiàn)以來,賣座與批評聲并進,幾乎已經成了規(guī)律,這應該不算什么。
一切的癥結,恐怕還是緣于去年的《一九四二》,甚至更加遙遠的《唐山大地震》?!兑痪潘亩窇撌邱T小剛迄今為止,最耗心力的影片(可能都沒有“之一”這兩個字),媒體人也是一片喝彩,可票房失敗,這讓對上座一貫自信的馮導很有些挫敗和想不明白。
作為拍喜劇大紅的導演,馮導自然早就知道在國內拍嚴肅題材影片,票房通常不易有太如人意的反饋。否則當年頻頻在國外獲獎的第五代導演,也不會除了極個別的一兩人以外,大多淡出影壇一線。前幾年大家總結說,這可能跟內地電影沒實行分級制有一定關系。不能說沒有這個原因,但如果說它是惟一的原因,導演和投資人恐怕也就太自負了。
但因為擁有之前《集結號》的成功轉型,尤其是《唐山大地震》這樣成功的重磅催淚彈,馮導顯然過于相信自己影片在票房上的號召力,過于執(zhí)著于在現(xiàn)有影壇規(guī)則下的探索,推出《一九四二》卻忘了考慮諸如:1、現(xiàn)代都市生活壓力下的觀眾,是否還有足夠的興趣、心理承受力,去接納一部悲劇性的歷史影片;2、對歷史題材、尤其是“正說歷史”題材不感興趣的新一代觀眾,能否僅僅靠導演的名字,就改變自己的審美取向;3、一個過去幾十年,都是靠集體包場維持票房的片種,是否能在新的歷史階段,成功地對接為商業(yè)片品種?
中國當然需要嚴肅題材的影片,尤其是在娛樂至上的當下,但——關鍵是你怎么去傳遞嚴肅?是面帶微笑,把嚴肅寓于溫情或笑鬧贈與觀眾,還是不知不覺回到自己年輕時極其反感的那些一臉嚴肅、滿臉官司的影片方式中?這不止是馮小剛面臨的試題,也是過往這20年間,黃建新、陳凱歌、姜文、張元、王小帥、賈樟柯、王全安、婁燁,乃至一部分的張藝謀和陸川們同樣面對的。只不過,因為馮小剛的近兩部電影,被媒體拿來與股市扯得過于密切,把壓力元素放得過于巨大,同時也因為馮小剛是一位懂得讓觀眾怎樣發(fā)笑的導演,問題才顯得如此醒目。這個問題也確實應該醒目,因為誰解決了這個,誰就能成為這個時代真正偉大的電影藝術家。
隨隨便便拍的片子票房好,用心拍的片子觀眾不買賬。相信這一類牢騷話,任何遭遇過票房失敗的知名導演都有可能說出來。但我覺得像小津安二郎、木下惠介、山田洋次、科波拉甚至伯格曼那樣的導演,恐怕不會輕易說出這種話來。提升境界,導演和投資人們不能只要求觀眾,更應該在遭遇不順時要求自己。畢竟現(xiàn)在的觀眾審美層次是過去20年間,業(yè)內人士共同培養(yǎng)出來的。如果導演們不滿意,請從改變自己的精神內質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