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湖南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機關干部分批赴該單位扶貧點——古丈縣斷龍山鄉(xiāng)坐苦壩村“走親”,干部自帶伙食費,住農家院,察農家情,解農家困,在“走親”中提升干部“知民度”,深受當地村民歡迎。
常言道:君自民間來,應知百姓事。我說,君自群眾來,當重“知民度”。作為黨的干部,我們的根在群眾,身體里流淌的是百姓的血液,骨子里散發(fā)出的是群眾的質樸;農村那混合著泥土芳香的田野,工廠那不時傳來機器轟鳴的操場,正是我們許多人兒時的樂園;人民群眾那憨直的音容、粗糙的手掌、深彎的后背,正是我們許多人父祖輩的寫照……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和親人坐在同一條板凳上,不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提升自己的“知民度”?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惫湃说倪@句名言,被我們黨的眾多好干部奉為圭臬,以之鞭策自己、提升自己。從焦裕祿、孔繁森,到鄭培民、楊善洲,再到沈浩、蘭輝,我們黨在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干部,無不是帶著真情實感,沉下身、鉆進去,在田間地頭、村街民巷,面對面傾聽百姓呼聲,心貼心了解群眾疾苦,實打實為民排憂解難。因為深入基層、同群眾摸爬滾打,“知民度”高,“知名度”也高,讓群眾信得過、忘不了,干群魚水情深。
然而,我們黨的干部中亦不乏一些不重“知民度”,惟求“知名度”的“典型”。他們即使是不得已下基層,也是“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習慣于帶著“既定答案”去求印證,不屑于從群眾鮮活實踐中去找答案;熱衷于搞“政績工程”,講形式主義,當“電視明星”,作“重要指示”。因為不知民、不懂民,拍胸脯表態(tài)、拍腦袋決策、拍屁股走人,影響了干群關系,增加了發(fā)展成本,曲折了發(fā)展道路,教訓是深刻的。
知民才能真正為民?!爸穸取痹礁?,對基層和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把脈就越準,決策舉措就越能貼近地方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干事創(chuàng)業(yè)就越是對路子、有成效、得人心,從而真正體現(xiàn)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現(xiàn)在一些工作之所以遭到群眾抵觸,根本原因就在于事先沒有摸準群眾“脈搏”,沒有撓到群眾“癢處”,想當然地出主意、作決策,盡管“用心良苦”,卻易“謬以千里”,好心辦成壞事,群眾不受益,也就不買賬。
親民方能真正知民?!坝H民情”越濃、越化不開,對基層和群眾的感情就越深、越真。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常去“白云深處”攀窮親,深入百姓家中問寒暖,和老百姓朝夕相處、摸爬滾打,放下身段真學,貼著身子實干,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我們才能看到實情,摸清實底,聽取心聲,收獲真見。
人民群眾是我們干部的衣食父母,是我們黨長期執(zhí)政的源泉基礎。當黨的每一個干部都常入普通百姓家中,用真情去順氣、解結、納言、化怨,用行動去講政策、聚人心、解困難、謀發(fā)展,不斷在“走親”中提升個人的“知民度”,從而實現(xiàn)上情、下情的“無縫對接”。這樣,干群“魚水關系”自然就水到渠成,我們黨的執(zhí)政基礎自然就穩(wěn)如磐石,“中國夢”的加快實現(xiàn)自然就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