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并不新鮮的新聞,近日引出公眾熱議——廣東省紀委發(fā)出通知,規(guī)定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之間一律不準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稱呼。說這條新聞“并不新鮮”,是說“黨內稱同志”這一條,多年來不知重申過多少遍;而說它仍然是一條“新聞”,則是指這個規(guī)定,竟點出了“稱呼問題”的一個新“發(fā)展”。
一個“稱呼問題”,先令人想起了整整30年前的往事——1984年4月,武漢一位工人,因為親身遭遇的冤屈給小平同志寫了一封信,不稱“軍委鄧主席”,也不呼“中顧委鄧主任”,而是懇切地寫道:“小平同志,我這樣的稱呼,似乎不太禮貌,若有不妥之處,請給予責備?!毙∑酵究戳诉@封“稱同志”的信,當即寫下了一段話——“頭一次看到這樣的稱呼,我很喜歡,酌重處理……”
小平同志的“喜歡”,不僅因為“同志”二字,本來就是共產黨內最親切、最貼切也是最崇高的稱呼,更是因為“同志”二字,已經(jīng)“久違”,乃至小平同志竟然“第一次”聽到,所以小平同志的“喜歡”,其實是對當時黨內“稱呼問題”的批評。30年過去了,情況怎么樣呢?如果說,小平同志當時的“久違”,還是指那時開始流行的稱“長”道“總”、以職務相稱、以官銜互道那樣一種風氣的話,那么在30年后的今天,“稱呼問題”早已不是“官階化”那樣簡單,而已經(jīng)在某些地方,充斥一種濃厚的江湖氣息——上下級之間,稱“老板”、道“老大”;同僚之間,稱“兄弟”、呼“大哥”。有的“領導”,原來對于“稱官銜”十分舒服,一稱“同志”,反而感到不受用。現(xiàn)在呢?甚至對一句“老板”感到“分外親切”“十分有感覺”,你稱他“同志”,他還真的“不喜歡”,甚至認為你“不懂道理”呢!
其實稱“老板”也好,呼“老大”也罷,都不只是個“稱呼問題”。不是說它“江湖氣”,說它“庸俗風”嗎?重要的是在“老板”和“老大”背后,往往有一個“小圈子”——“老板”只是“圈子”內眾所依附的一個對象,而“老大”則更只是封建色彩濃厚的“朋黨”的“老頭子”呢!
“小圈子”本是宦海之中,利用各種淵源編織和擴張關系網(wǎng)的紐帶。中國的封建官場,講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發(fā)展到后來,就是“朋黨”,同出一師,叫做同門,必須互相庇護;同屆及第,叫作同科,做了官要沆瀣一氣;便是同年進學的秀才,也叫同案,相互要多加提攜;至于舊軍界中,一起吃過兵糧的,叫作同袍,到哪也抱成團……拉幫結派。本是封建官場的積弊,奇怪的是現(xiàn)在有的“公仆”也沉湎于“哥們”之誼,熱衷于黨同伐異,互相勾連,同進共退,結盟成幫,享利分贓,相互之間稱“大哥”呼“兄弟”,只是這種“小圈子”內部關系的真實寫照罷了。
別認為“小圈子”中只是“群龍無首”的“江湖散人”呵,“兄弟”們的上面,會有一個“老板”、一個“老大”,其余只是“師出一門”的“門生”“袍澤”呢!“小圈子”的核心,往往有一個“領導”,他不但調整“圈內”的關系,擺平“下面人”的紛爭,更以封官許愿的方式,把一頂頂“烏紗”戴在“子弟兵”的頭上。劉志軍案發(fā),竟涉及15名司局級官員,大多是他“提拔”的“自己人”,像張曙光那樣無德無能之輩,如果不進劉的“圈子”,何論加官晉爵,“連提拔的視野都進不了”。難怪江蘇省建設廳原廳長徐其耀在家書中寫道:“把自己作為一個點編織到上下左右的網(wǎng)中,成為這個網(wǎng)的一部分”;告誡兒子“要多學習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個把兄弟什么的!”在一些地方,你不入“圈子”不“站隊”不“跟對人”,縱有德才勤績,也輪不到你,而反過來,提攜者和被提拔者之間,就形成了“知恩圖報”的人身依附甚至“效忠獻身”的黑道規(guī)則。把這樣的“領導”稱為“老板”、呼為“老大”,就是十分自然的事兒了——我們不要忘記,習近平同志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再斥“小圈子”,是直指“組織上”的歪風邪氣,而一個“稱呼問題”只是“圈子文化”的表象和浮面而已!
“稱呼”并非小事,更不是一個口頭上的形式問題。稱呼的庸俗化背后,是某些官風的腐化,如果不解決被小平同志斥為“害死人”的“小圈子”問題,光是改一下口,又有多大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