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課程是預設與生成的統(tǒng)一。生成的課程內容深受幼兒個體經驗、幼兒群體經驗、教師個人興趣、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響。教師要善于將幼兒的個體經驗“小題大做”地開發(fā)為幼兒群體性的教育教學資源,以取得更大的教育價值。
一、“吃刺猬”——幼兒個體經驗在主題之間架起了橋梁
中班開展“好吃的食物”主題活動,角色游戲時我到餐廳吃飯,“廚師”熱情地端上來一大盆菜,說是刺猬,我一愣:“刺猬能吃嗎?”他回答:“可以吃,我吃過?!蔽也淮_定刺猬到底能不能吃,該不該吃,但出于對廚師的感謝,我還是“吃”完了。在隨后的游戲分享交流中,我提出了疑問,沒想到孩子們對這個問題熱烈地討論了起來,有的說不能吃,理由是:刺猬身上有刺,會扎到嘴巴:有的說能吃,理由是:他們家里吃過刺猬?!皬N師”則介紹自己吃刺猬的經歷:“當時刺猬身上的刺已經沒有了,不會扎嘴”。孩子們的意見分歧很大,于是我請他們回家問問家人、查查資料,過幾天再來討論。
幼兒園激烈的討論也引發(fā)了我的思考?!昂贸缘氖澄铩敝黝}中學習活動涉及的食物種類眾多,有蔬菜、水果、奶制品、豆制品、調味品、堅果、面點等,唯獨缺乏有關肉類的學習內容。但孩子們在游戲中反映出的關于“肉類食物”的生活經驗,加之他們對于刺猬到底能不能吃的關注,使我感到,可以和孩子們探討“哪些動物的肉人類不應該食用”的話題,來引起幼兒對動物的關注,并自然地過渡到“在動物園”的主題活動。
在孩子們收集資料的同時,我也了解到刺猬是國家三級保護動物。幾天后,我與孩子們再一次討論這個話題。有孩子提到“刺猬是保護動物”“受國家保護的”“會滅絕的”。圍繞這個話題,我們一起交流了什么是“國家保護動物”,什么是“滅絕”。活動中,我還引發(fā)幼兒思考、交流我們平時吃的雞、鴨、豬、牛、魚等動物飼養(yǎng)在哪里,而刺猬生活在哪里,那些住在動物園里的動物我們能不能吃,等等。對動物園里的動物,孩子們最有感情了。都說應該好好愛護。最后,我與孩子們分享一個好消息:我們就要去參觀動物園了,到時候,一定帶大家去看看刺猬!
這個學習活動,由幼兒的個體經驗出發(fā),激發(fā)了幼兒收集資料、交流信息的愿望與興趣。一方面,豐富了本主題的學習內容,使幼兒了解到不是所有的小動物都可以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味,另一方面,借此契機引發(fā)幼兒對動物園里動物的關注,激發(fā)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
二、“地球的形成”——幼兒個體經驗激發(fā)了幼兒群體對科學“大”問題的好奇與關注
一天午睡前故事時間,對于太空方面事情非常感興趣的豪豪拿出幾張圖片。要給大家講地球形成的故事。盡管他的表達不是很清晰,但小朋友們被圖片和這個話題深深吸引了,他們踴躍發(fā)問:“什么是小行星?”“怎么會著火?”“為什么會撞在一起?”有的幼兒也聯(lián)想到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關于九大行星的知識。我則臨時尋找一些道具,演示小行星在各自軌道上運行以及相撞的過程。熱烈的討論持續(xù)了好久,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午睡時間已到,我們只能意猶未盡地終止了,我請大家將這些問題帶回家,收集資料、發(fā)現(xiàn)秘密后再來告訴大家。之后,有關這個話題幼兒又交流與討論了幾次。
“地球的形成”等知識,并不是幼兒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xiàn)象。離幼兒的實際生活有些遙遠。因此,幼兒園課程很少涉及此方面的學習內容。但是,班級中總有幼兒對此特別感興趣。也非常盼望將自己知道的“了不起的知識”介紹給大家。這樣的交流活動,不僅滿足了幼兒個體表現(xiàn)的需要,而且他的個體經驗也能給幼兒群體帶來影響和沖擊,并引發(fā)孩子們對“深奧現(xiàn)象”的好奇與關注。盡管孩子們對于“深奧現(xiàn)象”的理解是非常淺顯、幼稚,甚至是不科學的,但教師應該保護孩子們的這種好奇與了解的愿望。并且,教師要以敏銳的發(fā)現(xiàn)力和判斷力,本著對領域發(fā)展要求的理解與把握,在無數(shù)的幼兒個體經驗中進行取舍,選擇對幼兒群體有普遍而重要教育價值的個體經驗,引發(fā)、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更多幼兒從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