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寅初妙釋“經(jīng)濟學”
1918年,經(jīng)濟學家馬寅初在一次演講時,一個老農問他:“馬教授,請問什么是經(jīng)濟學?”馬寅初笑著說:“我給這位農民朋友講個故事吧:有個趕考的書生到小鎮(zhèn)旅館投宿,拿出十兩銀子讓店主挑了個房間。書生上樓時,店主立刻拿著這十兩銀子到隔壁的米店付了欠的米錢,米店老板轉身去屠戶那還了肉錢,屠夫拿著錢去豬農那還了豬錢,豬農馬上去付清了賒欠的飼料款,飼料商趕緊到這個旅館還了房錢,就這樣,十兩銀子又回到了旅館店主手中。這時,書生下樓說房間不合適,要回銀子走了。店主一文錢沒賺到,全鎮(zhèn)人卻把債務都還清了,大家都很高興。想辦法讓錢流通起來,流通得快一些,這就叫經(jīng)濟學。”臺下掌聲雷動。
對于經(jīng)濟學這樣的大題目,馬寅初沒有講深奧的道理,而是避重就輕,通過一個有趣的故事,通俗易懂地解釋了經(jīng)濟學的基本概念,使老農立刻就明白了經(jīng)濟學是怎么回事,充分展現(xiàn)了大師的口才魅辦。
夏衍妙用“叫”與“請”
大作家夏衍晚年因病住院,一天突然感到呼吸困難,咳嗽不停。秘書說:“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聽了秘書的話,竭力控制住咳嗽,平定下氣息,極其艱難地說道:“不是‘叫’,是‘請’……”說著就昏迷了過去,而且再也沒有醒過來——這句話成了老人的最終遺言。
劉坤一妙解錯字
揚州市北郊蜀岡的大明寺內有一處著名風景名勝——平山堂,據(jù)傳為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貶謫揚州任太守時所筑,作為講學游宴、吟詩作賦的場所。
清光緒初年,湘軍宿將、兩江總督劉坤一至此瀏覽,臨行時,奮筆題寫匾額“風流宛在”。然而,四個字中竟有兩個錯字:“流”字,少了一點;“在”字,多了一點。眾人大為驚愕,只見劉坤一笑道:“為官者,少點風流,多點實在,才是正道!”眾人聽罷,齊聲稱贊!
劉坤一通過兩個錯字將為官之道寓以其中,極富哲理,真是錯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窺一斑知全豹,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武將劉坤一不但文韜武略,而且詼諧幽默,機智過人。
選自《演講與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