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的兒子很瘦,吃飯很不好。每次我端出飯菜,他好似吃藥一樣磨磨蹭蹭,一碗飯吃了半個小時才吃一小半。沒了耐心的我急著收拾桌子,只好讓他溜下飯桌,待吃夜餐時就讓他以牛奶面包充饑。
一個周末,先生帶著我和孩子拜訪他多年不見的高中同學。同學的太太是幼兒園老師,斯文,有耐心,十分理解幼兒的心理。兒子進門不到十分鐘,就和她粘乎起來了:她以兒子衣服上的“超人”圖案為話題,就撬開兒子的口,和兒子交談甚歡。兒子的性格像我,比較內(nèi)向,愛靜坐看書、看電視、玩玩具,平時去作客除了禮貌問候之外,很少出聲,今天竟然和阿姨聊得火熱,令我都嫉妒起來。
最讓我佩服的,是她在飯桌上的舉動。
可能是進門時先生順口說兒子的苗條是由于“不開胃”,只吃零食,不肯吃飯菜,她記入心了。吃飯時,她的飯菜一端上來,兒子見了,好似餓虎下山一樣,端著拼盤狼吞虎咽!原來,她用一只淺淺的碟子鋪上白米飯,澆上酸甜可口的番茄醬,就像白里透紅的胖臉了;再放兩個蛋黃,擱上一條小火腿腸,就有了眼睛和鼻子;兩大片切成半月形的紅燒肉就是夸張的笑彎彎的大嘴唇了;最后,點綴幾條青菜做頭發(fā),真是色香味俱全!這么可愛的飯菜,難怪兒子喜歡!那天是兒子第一次吃飯不用我們操心,也第一次比我們先吃飽飯。
回家后,我很內(nèi)疚!以前總怪兒子不開胃,卻未檢討自己煮的飯菜只從營養(yǎng)角度出發(fā),沒有考慮如何勾起兒子的食欲,總是呆呆板板的蒸魚、蒸肉、炒菜、燒湯,兒子當然沒有吃飯的興趣。
從此以后,我也試著給飯菜變花樣,例如:把魚、肉絞了,做成魚丸肉丸,然后串成一串,讓兒子拿著當零食吃;兒子不喜歡吃難嚼的粗纖維的蔬菜,我就挑纖維少的蔬菜做成沙拉,兒子左一口右一口吃得津津有味;把湯裝進可愛的飲水杯里,兒子喝得很開心。兒子不喜歡吃蘋果,我把蘋果削了皮,切成小塊擺成各種形狀,兒子一會兒說吃了個“雞蛋”,一會兒說吃了一個“三角形的屋頂”,一會兒說吃了一個“車輪”……我不停地翻新花樣,兒子對吃飯再也不像以往那樣拖拖拉拉了!
這讓我想到對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長,總責怪孩子學習懶惰、不完成作業(yè)、不愛看書、不接受父母的教育……其實,最應(yīng)該責怪的是大人自己。自己在家吵吵鬧鬧打麻將,怎么叫孩子安心看書學習?自己眼睛看著電視,嘴里問孩子的作業(yè)完成沒有,孩子當然說完成了。如果家長少看半小時電視,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yè),孩子還會不完成作業(yè)嗎?所以,不要怪孩子不自覺,或許就是因為家長自己沒有自覺。
如果你的丈夫(或妻子)在吃燒鵝、喝啤酒,卻叫你去洗衣服,你內(nèi)心會怎樣想?如果你在開心地看球賽,卻叫旁邊的孩子寫功課,孩子會專心嗎?你希望孩子做什么,首先看看自己在做什么。要知道,言傳的效果只有身教的10%!人是會做錯事的,尤其是小孩子,因為他們?nèi)狈ψ杂X性和自我約束能力。當孩子做錯了事,簡單粗暴地打罵和責怪,只會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耐心教導才能幫助孩子逐漸改正。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打地洞”。父母說話粗言爛語,他們的孩子也斯文不到哪里去;父母是做生意的,他們的孩子對錢認識得就快;父母喜歡看書,他們的孩子也對閱讀感興趣。一個班的學生,明明是由同樣的老師來教,為什么成績卻不一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父母不同,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有的做事認真,有的做事馬虎;有的吃苦耐勞,有的懶惰成性……不一樣的學習態(tài)度造就了不同的學習成績。
孩子就好像一張白紙,長大以后成什么樣子,靠父母的教育指引。白紙上涂什么,涂得不好,不要總怪孩子,家長要多反省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