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反對讓寶寶指認奶瓶,但是當(dāng)我們寫上“奶瓶”二字讓寶寶指認的時候,立刻就會有人給這種行為定義為“拔苗助長”。在一片反對識字的呼聲中,假定在我們的面前豎著兩塊指路牌,一塊寫著“識字”,一塊寫著“反對識字”,彷徨不定的我們究竟該邁向哪邊呢?
文字與奶瓶原本同根同源
隨便拿起一個奶瓶,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奶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奶瓶是一個物體;
*奶瓶由點、線、面、色彩等元素組成;
*奶瓶有大小、形狀和輪廓;
*奶瓶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nai ping”。
隨便拎出一個字,比如“貓”,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字有以下基本特征:
*“貓”可以看做一個物體;
*“貓”由點、線、面、色彩等元素組成;
*“貓”有大小、形狀和輪廓;
*“貓”有一個獨特的名字,叫“mao”。
從這里可以看出,奶瓶和“貓”這個字本質(zhì)上沒有任何區(qū)別。如果我們確信寶寶可以認識奶瓶,他一樣可以認識“貓”。我們之所以認為文字跟別的物體相比有著迥然不同的差異,并非文字本身多么與眾不同,僅僅因為成人會把文字當(dāng)成承載知識的載體,而寶寶不會。既然文字和奶瓶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我們可以在給寶寶喂水的時候告訴他:“這是奶瓶!”為什么就不可以在他遇到某個字的時候,告訴他那是什么字呢?
識字會妨礙想象力的發(fā)展嗎?
反對識字最典型的一條理由是,過早識字會妨礙寶寶想象力的發(fā)展。記得多年以前曾經(jīng)看過一個報道,一個國外的幼兒園老師教孩子們認識了“O”這個字母,結(jié)果被家長告上了法庭。家長上訴的理由是,老師教給寶寶這個圓形的東西是字母“O”,會限制他將這個圖案想象成為“太陽”“車輪”“餅干”等,扼殺了寶寶的想象力。一時間,很多人對這個觀點趨之若鶩,于是,反對識字就成了一種風(fēng)尚。
實際上,寶寶想象力的發(fā)展是需要依賴眾多類似“O”這樣單一的概念作為基礎(chǔ),才可以發(fā)展起來的。比如,寶寶知道了蘋果、太陽、餅干、手鐲、車輪等眾多的概念,才會從這眾多的概念里提煉出它們的共同特性——這些東西都是圓形的。也只有經(jīng)歷這樣一個提煉的過程,他才會將我們畫在紙上的一個圓形想象成蘋果、太陽、餅干、手鐲、車輪和字母“O”。
從某種意義上說,想象力是否豐富,與一個人掌握的概念多少、了解的事實多少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寶寶認識了奶瓶,之后又看到有人打保齡球,他才有可能某一天突發(fā)奇想,拿奶瓶當(dāng)保齡球打。如果沒有奶瓶和保齡球這兩個概念作為基礎(chǔ),不管他想象力多豐富,也是沒法將奶瓶想象成保齡球的。
文字,尤其漢字,每個字都有著豐富的含義,所以古詩詞里,一個字就是一個場景、一個典故、一種意象,看到那個字,我們的眼前就會浮現(xiàn)出非常豐富的內(nèi)涵,讓想象力隨之翩然起舞。還是以“貓”這個字為例,每次看到這個字,我們的頭腦里立刻就會浮現(xiàn)出“不同品種的貓”“家養(yǎng)的貓”“野生的貓”“流浪貓”“像貓一樣的動物(比如老虎、豹子)”等,正是“貓”這個字讓我們的想象力變得豐富起來。從這里就可以看出,文字不會妨礙人想象力的發(fā)展,真正妨礙想象力發(fā)展的是死板的思維模式。
識字會剝奪寶寶玩耍的權(quán)利嗎?
有的父母反對識字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害怕識字帶給寶寶壓力,剝奪他玩耍的權(quán)利。確實,如果父母終日抱著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來引導(dǎo)寶寶識字,識字對他來說就會變成一件極不好玩的事情。這種壓力會導(dǎo)致父母和寶寶彼此的情緒進一步惡化,最終形成惡性循環(huán)。實際上,只要父母調(diào)整好自己的心態(tài),以寶寶的興趣為重心來開展識字活動,那么識字就完全可以拓展成為一個非常有趣的游戲。比如——
*寶寶不小心將杯子里的水灑出來,灑出的水可能就會順著地板流出一個形狀,這個形狀或許恰巧就很像某個字,又或者,這個形狀的某一個部分很像某個字;寶寶將水灑在桌子上,用小手指不斷地涂來抹去,也許他的某一下就會畫出一個字……于是,一個又一個識字的機會產(chǎn)生了。
*寶寶特別喜歡吃冰淇淋,父母就可以在賣冰淇淋的柜臺前給他一個選擇的權(quán)利,順便告訴他,他最終選擇了哪種冰淇淋,將產(chǎn)品的名字指給他看一遍,這個字就會在他腦海中留下印象。
怎樣讓識字變成玩不膩的游戲?
1、準備識字的材料
給寶寶用來識字的材料可以不拘一格,越多樣越能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也越能將識字這項活動進行得不著痕跡。印刷的識字卡(圖文分離的最好)、自制的識字卡、廣告招貼和商品包裝等上面印刷的文字、隨便拿來的一本書都是識字的好材料。
2、選定用來識字的文字
用來給寶寶識字的文字并非我們想象的筆畫越少、越簡單越好,也不需要很系統(tǒng),只要是寶寶熟悉的喜歡的事物,都可以隨便寫下來給他指認,筆畫多少對他來說都一樣,因為寶寶記憶的是一個字的整體形象,而不是它的細節(jié)。
3、拓展識字的趣味游戲
父母可以利用寶寶在某個階段的一些特別喜好,將其拓展成非常有趣的識字游戲。比如,一兩歲的寶寶可能特別喜歡藏東西,那么父母就可以準備一些識字卡,和寶寶一起玩:“這是‘貓’,我要把它藏起來,看看你能找到嗎?哈,這么快就找到了,真厲害!現(xiàn)在輪到我找了。這是‘狗’,你想把它藏在哪里呢?我蒙上眼睛了!你藏好了嗎?我要來找了哦!”于是,隨著寶寶拿著識字卡在屋子里藏來藏去,識字的游戲便不再僅僅停留于識字本身,而是拓展成了一個體能游戲。
如果父母在大白紙上寫一個大大的字,和寶寶一起把這個他喜歡的字撕下來,識字的游戲就會轉(zhuǎn)變成鍛煉寶寶精細動作能力的游戲;如果父母給寶寶準備了大批的字卡,可以將這些字卡歸類(比如“蘋果”“梨”“菠蘿”都是水果,要放到標有“水果”的盒子里);推斷字卡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比如“小貓”吃“魚”;“小狗”啃“骨頭”)……于是,識字游戲就會變成鍛煉寶寶思維能力的趣味游戲。
識字游戲注意事項
1、盡可能讓識字與聽覺、視覺和動覺聯(lián)系起來,讓寶寶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游戲中,這樣可以提高游戲的趣味性,還可以提高識字的效率。
2、識字首先是游戲,快樂第一。因此,不管寶寶認識不認識,父母最好不要沒完沒了地詢問:“這是什么字?”
3、不要急于讓寶寶自主閱讀,自主閱讀需要依賴大量親子共讀作為基礎(chǔ)。如果看到寶寶認識幾個字了,就非要逼他自己讀書,他就會因為閱讀這件事隔斷了他與媽媽的聯(lián)系而覺得無趣,反而喪失了閱讀的積極性。
4、有效的識字需要依賴生活經(jīng)驗作為背景,因此每天給寶寶安排識字的時間不要太長,幾分鐘,甚至幾秒鐘都行,持之以恒就會有收獲。
(作者系著名早教專家,親子讀本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