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子楊楊今年6周歲,上大班。
周末的中午,老公把楊楊從課外班接回來。他靜悄悄地躲進自己房間,一直沒出來。到了午飯時間,喊了半天,他才慢騰騰地走到桌邊,搖搖頭,說:“我今天不想吃飯!”幾經追問,得到的答案卻讓全家人出乎意料,“媽媽,今天坐我旁邊的小朋友逼我吃了油泥,他還把油泥塞進了我的耳朵里……媽媽,我好害怕,油泥吃進肚子里會怎么樣呢?媽媽,我不想吃飯……”
與兒子交流后,我了解到,上午上課期間,那個叫辰辰的小朋友一直在干擾楊楊上課,例如用鉛筆在楊楊的練習本上亂畫;用筆戳楊楊的腿;休息時,把椅子躺下絆倒楊楊;把油泥塞進楊楊的耳朵里等。
很明顯,辰辰的行為極不友善且?guī)в泄粜?。他還趁兒子嘴巴張開的時候,把油泥扔到兒子嘴巴里,以致兒子不小心吞咽下去。我問兒子:“辰辰對你做了那么多事,你感覺怎么樣?你喜歡他這樣嗎?”楊楊說:“辰辰弄得我腿疼死了,而且吃了油泥的感覺很難受?!薄俺匠阶龅氖虑?,是對待一個新朋友,或是對待一個好朋友應該做的事嗎?”兒子聽了搖搖頭。
楊楊逐漸長大了,應該學習判斷同伴行為的友善與否,這樣對采取何種方式解決問題也大有裨益。顯然,新朋友對楊楊采取了傷害性的行為,帶來許多消極的情緒體驗,此時此刻,對楊楊來說,引導他多談談對這一事件的想法,并表達出父母對他感受的重視,更利于楊楊不良情緒的釋放。
2
我把楊楊的敘述經過加工整理之后,又對他重述了一遍,讓楊楊再次確認發(fā)生的事情,進一步幫助楊楊明確問題出在哪兒。另外,我引導楊楊不要把錯誤完全歸咎于他人。我問楊楊:“辰辰用板凳絆你,你有沒有和他哄鬧呢?”楊楊點點頭說:“我推他了?!蔽医又f道:“那么,認識一個新朋友的時候,究竟該怎樣和他成為好朋友呢?”交談后,我發(fā)現(xiàn)其實楊楊也缺少和新朋友交往的經驗。
作為父母,在孩子的交往方面,我們常常告訴孩子怎樣和別人成為好朋友,我們教孩子與人為善,教他熱情禮貌,教他善于分享合作,在注重孩子的親社會行為養(yǎng)成的同時,我們可能忽略了,當孩子在交往中遇到“麻煩”時,該如何保護自己。
“不是每個人都會和你成為好朋友,當你的同伴對你不斷地做出不友好的行為,你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我之前根本沒想過跟兒子探討。
求助老師,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第一選擇。楊楊是這樣說的:“辰辰總是在老師把身體轉過去寫字的時候捉弄我!”“我喊老師了,可是上課的時候教室里實在太吵,老師沒聽見?!憋@然,由于課堂秩序的缺失,老師對發(fā)生的一切毫不知情。我告訴楊楊,可以舉手向老師示意,或下課后告訴老師,讓老師出面解決。在這之外,自己也要學會一些解決方法:
1、學會拒絕,明確告訴同伴:你的做法讓我很難過,請停止你的動作。
2、管好自己,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不和攻擊你的同伴哄鬧,也就相當于不給對方攻擊你的機會。
3、適當反擊,如果同伴一再傷害你,必要時可以通過動作讓他知道你的厲害,比如抓住他打你的手,看著他的眼睛,嚴肅地告訴對方:不準再打我,否則我就要回擊了。
生活中,繪本故事對孩子的言行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于是,我針對性地選擇了一些繪本故事:《兩棵樹》《小藍和小黃》《山丘上的約會》《小老鼠和大老虎》《沒有人喜歡我》《魯拉魯先生請客》《我的兔子朋友》等。我用不同情節(jié)的繪本故事,為楊楊展現(xiàn)了一個又一個生動、富有畫面的交往方式。
有了繪本上經驗的積累,再接下來,就要讓楊楊在交往實踐中學會與他人相處。我計劃周末約年齡相仿的孩子與兒子共同出游,為兒子創(chuàng)設交往的情境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還有一點十分必要,及時與課外班聯(lián)系。通過電話我向中心負責人敘述了事件的始末,表明作為家長的態(tài)度,并不想去追究學校管理或是辰辰的責任,只是一連串的事件老師一無所知,而且課堂上居然吵得聽不到孩子的求助,課外班的確存在一定的責任,加強安全意識是他們必須調整的管理行為。
其實,孩子在生活中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我們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解決問題,而是引導孩子在一個又一個事件中學習方法,積累經驗,為孩子迎接新生活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