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檔案:
梅貽琦(1889年-1962年),字月涵,天津市人,祖籍江蘇武進。他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他開創(chuàng)了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使中國的高等教育昂然躋身世界先進行列。著有《中國人的教育》《中國的大學》以及《梅貽琦自述》等。
梅貽琦性格溫和,在引導孩子成長的路上,他總是把最恰到好處的愛給孩子。他認為:“養(yǎng)兒養(yǎng)魚也。家庭像水,父母猶如大魚,孩子猶如小魚,教育就像游泳。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小魚從游久了,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彼粌H這樣說,而且這樣做。無論對待工作還是對待家庭,他都認真篤實,傾力奉獻,勤勉謙和,用一言一行影響和帶動子女。
兒子梅祖彥上小學時學集郵,喜歡到父親的抽屜里去翻舊書信,找郵票,梅貽琦曾提醒兒子不要亂翻東西。但有一次,梅祖彥還是去翻找更好看的郵票,梅貽琦知道后盡管很生氣,還是很平靜地問:“上次是沒有聽見還是忘了?”梅祖彥實在很想要那些郵票,就說了實話。梅貽琦沒有批評他,給了他幾張郵票,又叮囑他以后不能隨意翻別人抽屜。
梅貽琦不許孩子們挑食。吃飯時每人給一小盤菜,不適合孩子們吃的東西就不給,喜歡吃的還可以添,但盤里的一定要吃掉,以此培養(yǎng)孩子們不挑食不浪費的習慣。
抗戰(zhàn)時期,梅貽琦暫居昆明。一天,弟弟梅貽寶前來探望,看見侄兒梅祖彥正蜷縮在陰暗的角落里費勁地閱讀,臉頰幾乎貼到了書頁上,便關(guān)切地問:“侄兒患有近視,為何讀書不戴眼鏡呢?”梅祖彥答:“眼鏡早在半年前就摔壞了?!彼г垢赣H曾多次答應(yīng)要給自己買副新眼鏡,可總以太忙為由給忘記了。說完梅祖彥從抽屜里取出一副舊眼鏡,說:“其實父親沒忘記,他只是舍不得花錢??墒茄坨R都破成這樣了,叫人怎么戴?”原來,為了安慰兒子,梅貽琦已在他的舊眼鏡上費盡了工夫——折斷的鏡腿和鏡架纏滿了紗布、棉線,開裂的鏡片涂了膠。
“我們再窮再省,也不能吝惜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呀!”于是,梅貽寶趕緊掏出錢,讓侄兒去配副新眼鏡。梅貽琦憨憨地笑了,反復檢討自己。
入夜,停電了。梅貽琦將油燈小心翼翼地移到外屋桌上,又將燈芯捻到極小,再進到里屋找來火柴,擱在油燈旁。梅貽寶望著這一幕,忍不住問:“你在做什么?”梅貽琦解釋:“祖彥上完課會先回來,這樣進了屋就是亮著的。萬一油燈不小心被風吹熄了,祖彥也能隨手找到火柴?!?/p>
原來梅貽琦并非真的對兒子粗心馬虎,他只是習慣于“忘記”那些能省就省的物品,而謹記自己應(yīng)給予孩子的體貼。
在孩子們的人生選擇上,他尊重孩子們的意愿,同時不忘記給孩子們提供值得參考的建議。梅貽琦的大女兒想嫁給一個華僑,他并不很認同,與女兒耐心長談后,女兒依舊堅持,最后梅貽琦還是尊重了女兒的選擇。兒子選擇當空軍翻譯時,梅貽琦也向兒子建議道“在學校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希望能夠珍惜,先考慮學業(yè),再找機會報效祖國”,但最后是去是留,完全讓兒子自己拿主意。
堪為君子的梅貽琦,就像一條嚴厲而溫和的大魚,以其完美的人品引導子女們在浩瀚的海洋潛游。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梅祖彥成為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為中國的水利建設(shè)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梅貽琦不僅是清華大學的名片,在家庭教育上,也是一張名片。
編輯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