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威廉·德雷謝維奇最近收到一個女生的來信:
“我男朋友在耶魯讀書。在上大學之前,他很喜歡讀書,還會自己寫一些小故事。三年之后,他變得非常焦慮。比如說,如果別人看到他一個人去吃飯會怎么想,或者他的‘人脈網(wǎng)絡’夠不夠深厚。他一聽說某本書,就會去翻它的開頭和結(jié)尾,或者閱讀別人寫的書評,然后裝作自己讀透了這本書。這不是因為他對書本的興趣降低了,而是因為在他的社交環(huán)境里,能談論某本書比真正讀過這本書更重要?!?/p>
在常青藤院校里,這位女生的男朋友絕不是孤例。這些年輕的精英普遍被恐懼、焦慮和抑郁所籠罩著,隨之而來的是空虛、沒有目標和自我孤立。今年的一份調(diào)查報告便指出,常青藤院校的新生的幸福感已經(jīng)降到了25年來的新低。
精英院校篩選生源的標準或許該為此負責。在耶魯大學,申請者會被貼上不同的標簽。校方還會研究申請者們的簡歷和推薦信,從中判斷他們的個性。有一個女生的簡歷和申請信都寫得特別認真,結(jié)果還是被拒了,因為她附上了9封推薦信,“神經(jīng)太緊繃了”。
如今常青藤院校理想中的學生都是“超人”:他們可以同時主攻兩個專業(yè),會一門運動、一種樂器,可以說兩三門外語,還曾經(jīng)在地球上的某個犄角旮旯里做過義工。他們擅長所有事情,讓別人家的小孩都自慚形穢。
簡單來說,這些進入常青藤的孩子從來不知道什么是失敗的滋味。他們害怕失敗,所以他們會竭盡所能地規(guī)避風險。一個波莫納學院的學生說,她其實一直希望能夠?qū)ψ约簩W習的東西進行一番獨立的思考和探索,但她真的沒有時間。德雷謝維奇建議她說,不妨在別的功課上少拿一個A,這樣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就可以去研究自己喜歡的事情了——這個建議遭到了拒絕,因為不能全A對她來說實在太可怕了。
精英大學總是吹噓他們能教會學生們“如何思考”,但事實上,他們只是給孩子們灌輸了一些能夠在生意場和專業(yè)上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在這些學校里,孩子們都被成功學洗腦:所有事情都是技術(shù)性的,而所有東西的評判標準,最終也都能夠被技術(shù)化。
那么,至少常青藤院校在學術(shù)上會很嚴格吧?也不盡然。理工科還好一些,但其他學科就不行了。因為老師的評價等級主要取決于研究而非教學,所以他們都想盡辦法在教學上少花時間。老師選擇迎合學生,傾向于給學生打高分,讓他們能夠輕松過關(guān)。也就是說,一個拿A的學生,其實并不見得掌握了這門課的知識。
當然,總有部分學生會跳出這種怪圈,堅持鉆研從而獲得真正的教育,但他們往往都會被孤立。德雷謝維奇認識的一個學生就因此選擇了從耶魯退學,“耶魯?shù)膶W生們,”他說,“都是一群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p>
(來源:《新共和》8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