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耶茨的語言充滿一種冷峻、灰色、淡定和滄桑之后的乏味感。而這種相當于苦澀的乏味其實并不是障礙,而是他對于凡庸生活的一種理解,以及他要對自己的小說基本形態(tài)的苛求。
耶茨的小說,大多集中于殘酷婚姻、庸常生活,對刻板的反諷和無奈感也充斥其中,對于小說家來說,如何在描寫庸常時避免令自己的敘事陷入另一種關于寫作的庸常之中,這是非常有技巧的一件事。比如我們看見一個人講下流笑話,常常會表現(xiàn)出他自己的輕佻猥褻感;還比如我們看慣了很多中國作家在描寫苦難時,也會讓人感到作家本身一臉滄桑的皺紋。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寫字的人對自己缺乏克制造成的。一個嚴格意義的小說家,應該具有跳出去對自己筆下人物、事件組成的故事進行審美的能力。
耶茨的語言具有一種沉厚的魅力,他在《好學?!烽_頭的序中這樣講述:“我想他參加過幾次專業(yè)的音樂會,在諸如錫拉丘茲、賓厄姆頓和尤蒂卡之類的地方,但他沒能成為一個職業(yè)歌唱家;最終卻成了一個推銷員。我猜他進入位于斯克內克塔迪的通用電氣公司是一個拖延戰(zhàn)術,為了在他繼續(xù)尋找音樂會的邀約期間能有幾美元的進賬,但沒過多久通用公司就把他耗盡了?!?/p>
態(tài)度、經(jīng)歷,甚至世界觀在這樣簡短的文字里都交代清楚了,雖然讀者對這是一個怎樣的故事一時還摸不到頭腦,但對于作者要表達的觀念和品質應該已經(jīng)有所了解了。
《好學?!肥且粋€具有反諷意味的名字,在這樣一個高級、上進、正能量的學校中,卻充滿戰(zhàn)爭前的不安和末世感。此時的“好”可能也就意味著某種更容易接近毀滅的意思。在這所寄宿學校里,出現(xiàn)的人物從一開始就以龐雜為特點,學生、老師、家屬,他們的人格和性格又各異,小說開頭猶如萬花筒,對于讀者來說閱讀障礙就是在這么多出場人物中找不到重點。
中學生格羅夫作為敘事任務的承擔者,并未多么顯山露水,反而是跟其他繁雜人物一樣,成了這所學校的一個微小如標點符號般的人物。他一根筋地參加校報工作,用文字描寫和評論發(fā)生在學校里的事件。讀者在格羅夫的文章中進而知道學校的大事小情,直到他的一篇描寫學校倒閉的文章,他用致敬的心情道出了這所學校的無意義和必將失敗的結局。面對初衷,生活的過程在曲終人散大幕合上之時,展示的可能往往是無能為力。所謂破滅正是生活本質之一,如同我們越是鼓吹成功學,得到的結局越不一定是普遍性的成功,更可能是大面積的挫敗感一樣,因為我們大多數(shù)人對成功的定義,都是建立在對他人的占有甚至掠奪基礎之上的。今天流行的成功學是具有相當排他性的,自己的成功是分子,需要廣大的分母來奠定基礎。
有人評價說,耶茨的故事跟雷蒙德·卡佛、舍伍德·安德森一樣,是一種接近黑暗的色調。我們?yōu)槭裁磿X得理查德·耶茨的故事黑暗呢,難道是我們對自身所熟悉的生活過于缺乏正視能力嗎?還是我們已經(jīng)常常習慣性體會別人的虛妄快樂和凌空蹈虛的趣味?總之,我覺得之所以耶茨筆下的《革命之路》能引起共鳴,不是他描寫對于我們讀者來說罕見的黑暗,而恰好是他抓住了我們每個人都似乎會遇到的不安,正是那種不安在通過心臟制造出的共振,令耶茨這種不知名的作家可以一次次深入人心。
某種意義上,這位已經(jīng)死了超過二十年的作家,也可以用來驗證我們今天的這個時代。我說的不僅僅是他的作品具有某種劃時代的屬性,也是在說,耶茨這種既不好玩也不好笑更非暢快閱讀類型的作家,在今天已經(jīng)可以被完全忽視了—假如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最敏感體驗者、最流暢實踐者,那么耶茨用緩慢節(jié)奏和漫長抒情凝練出來的極致審美享受,已經(jīng)無法在這個時代存在。
這當然不是某種悲劇,并不值得為之悲傷,任何腦子清醒的人都不應該像保羅·維利里奧那么悲觀和刻薄,盡管他所說的諸如現(xiàn)代科技正在消滅或替代藝術形式是那么的正確,但時代的悲歌本身也是一種審美,正如火山爆發(fā)時吞噬掉一座博物館也可以將之看成是一種毀滅藝術一樣,我們?yōu)槭裁床唤邮苣酥料硎苓@種古老藝術消失的瞬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