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法國建筑師埃菲爾還沒有設計出那座聞名遐邇的鐵塔之前,曾利用同樣的材料設計出另一件作品——埃菲爾鐵橋。它在法國南部小城Bayonne,同樣有著鮮明的埃菲爾特色,是工業(yè)革命時期最早的鐵橋之一。
然而,鋼鐵敵不過時代的變遷。150年后,這座“壽終正寢”的鐵橋面臨被拆毀的命運。當Bayonne小城居民還毫無知覺時,拆除工程已經(jīng)進行了三個月,新橋也搭建起來了。諷刺的是,新橋搭到一半時居然垮了下去,驚動了居民們,也激起了對埃菲爾鐵橋命運的關注。人們不愿意這座工業(yè)文明的紀念品被送去西班牙的高爐回收,但也不知道怎樣處理200余噸的廢鐵。
這時,在法國居住了十多年的藝術家樊哲得知這一消息后,有了個大膽的念頭:將這些廢鐵全部運回中國,邀請50位中法藝術家,以它為素材或靈感,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藝術品,打造一座公園,借助雕塑品、植物、場地規(guī)劃以及不同設施,將公共藝術與人們的生活融合在一起。
2014年恰逢中法建交50周年,這個項目在中法建交50周年慶典委員會得到了通過。公園定位于廣東順德,計劃于2014年11月開園,占地20萬平方米,將是南中國最大的國際公共藝術平臺。
在策劃者看來,中法藝術公園除了提供了一個平臺外,還有更深刻的含義。一方面,埃菲爾鐵橋不論從實際用處還是美學形式上,都是一個過去時代的產物;而另一方面,它標志著西方工業(yè)的成就,在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模式已經(jīng)轉型的今天,似乎隱喻著某種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這些材料流入順德,全球主要生產加工集散地之一,成為了激發(fā)新產業(yè)和創(chuàng)造的素材,本身便是個有趣的話題。
如今,200余噸廢鐵幾經(jīng)輾轉,已經(jīng)到達目的地。第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也相繼出爐:馬克·紀翰東用鋼筋等材料塑造了一組歡快的舞者,帶領人們探尋自己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弗朗索瓦·維勒對天然的巨石進行切割修整,找出其平衡點后,構造出能輕巧轉動的雕塑,擾亂了觀看者對空間的感知,又吸引我們在與雕塑的互動中自得其樂……
其余藝術家包括中國的隋建國、展望、王度、林一林、徐坦等,法國的Phillipe BERRY、Guillaume COUFFIGNAL、Quentin GAREL、Bruno DURIEUX等人。法方策展人阿蘭·阿維拉期盼著,他們能在這個開放的空間里,采用跨界方式,用雕塑、影像、裝置、油畫、水墨等多種手法,把中西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聯(lián)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