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喜變質肉”事件轟轟烈烈熱鬧了大半個月,暫以上海福喜道歉,中國團隊徹底換血告一段落。輿論呼吁的天價罰款、吊銷許可證等懲罰措施,無論靠譜與否,都仍待法庭判決。
但現(xiàn)在至少有一件事仍可討論,那就是倘若下次沒有記者暗訪,沒有監(jiān)管強力介入,以后該如何避免第二個“福喜”出現(xiàn)?各大媒體的建議幾乎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建立“吹哨人制度”。
“吹哨人制度”緣起于1972年美國的水門事件,在調查被上級叫停的情況下,F(xiàn)BI副局長馬克·費爾特將細節(jié)透露給記者,終令真相大白。此后美國立法通過《吹哨人保護法案(WhistleBlower Protection Act)》保護告密者,隨后又衍生出告密者分享罰款制度,意思是將罰款按照一定比例分成給告密者,以增加違法風險成本,降低國家監(jiān)管成本。
在中國,2008年的《食品安全法草案》,首次引入了類似吹哨人共享利益的有獎舉報制度,但次年正式頒布時因擔心虛假舉報刪去,2011年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又以發(fā)布《關于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指導意見》的形式恢復。
據(jù)《南方周末》報道,在中國,舉報獎金除廣西不封頂外其他省份最高只有30萬人民幣,與美國的動輒上億美元相差巨大,甚至導致在部分地市出現(xiàn)獎金無人認領的情況。而2013年的《食安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盡管將這一條加入,但據(jù)知情人士稱不會單一一條列入法律。
不過,即使單列入法,“有獎舉報”和“吹哨人”也有根本區(qū)別。今年早些時候職業(yè)打假人王海在評論曾指出兩點,一是行政罰款本應賠償受害者,但我國卻是大部分上繳財政,部分返還監(jiān)管部門,另一點是吹哨人在美可分得罰款的30%甚至更多,“讓高管也有動力舉報”,但中國目前的有獎舉報遠未達到。
必須指出的是,在已建立吹哨人制度的美、加、澳乃至印度、牙買加、愛爾蘭等國家,吹哨人并不一定僅來自組織內部的“告密者”,也包括外部第三方機構如律師所的介入。而該制度的效力也不只限于食品加工業(yè),還延展到多個行業(yè),例如學界、政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