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凌霄
時政新聞,顧名思義就是時事新聞和政治新聞。它的涉及面很廣,只要能上升到政治層面的,各行各業(yè)各方面的事情都有可能成為時政新聞,小到民生問題,大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建設等。時政新聞歷來是各級黨報的重中之重,而作為都市報,時政新聞同樣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實踐中,如何做好時政新聞,讓新聞更貼近群眾,仍然是都市報當前應努力去做的功課之一。作為都市報常年處理本土新聞的一線編輯,結合《北方新報》近年來的探索,在此也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在報紙的版面安排中,時政新聞往往會被放在最靠前的版面。黨報自不必說,就是各種綜合類報紙亦是如此?!侗狈叫聢蟆吩?012年之前一版為要聞版,二版為《內蒙古·綜合》版。一版報道重要的時政新聞,二版為一版的延續(xù),報道的范圍和內容更廣更細。在2013年改版后,一版為半封面版,除了導讀、圖片新聞和首席話題外,不再刊發(fā)其他新聞,而二版則囊括了此前一、二版的內容。改版后的二版分量更重,本地時政新聞報道全部在二版呈現。
在當前各種新媒體日益崛起的新媒介環(huán)境下,讀者有了更多獲知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鑒于時政新聞固有的政策性特點,要想弱化其生硬面孔,就必須在采編環(huán)節(jié)下功夫,盡量找出新聞爆發(fā)點和點睛之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也正是基于此,都市報作為大眾化報紙,報道時政新聞更應該突出貼近實際、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特點,用最簡單質樸的語言報道新聞,讓“硬”新聞變“軟”。
當前社會處于快節(jié)奏時代,走馬觀花成為大多數人的讀報方式。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北方新報》從創(chuàng)刊時起便確立了大信息量的原則,即時政新聞不刊發(fā)冗長的消息,一律以短小精悍的“干貨”見報。當前《北方新報》的《內蒙古·綜合》版在沒廣告的情況下至少刊發(fā)10—12條稿件,加上三四條一句話新聞,一個版最多能刊發(fā)十五六條信息,而通常情況下最長的稿件也只是五六百字,短的則一二百字。這就對時政新聞編輯的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把關上,還要看選稿編稿能力。時政新聞編輯每天會接收大量的稿件,必須對稿件的新聞價值進行甄別判斷,哪篇稿件價值更大應該突出處理,哪篇稿件新聞點未挖掘出來需要繼續(xù)加工,都是時政新聞編輯每天要做的工作。
都市報時政新聞篇幅短小,標題要求盡可能簡潔、準確、生動。“看報看題”,讀者瀏覽新聞首先是看標題,標題有了吸引力才會繼續(xù)看下去。標題最重要的是對新聞點的提煉和概括,要把最有價值的新聞點做到標題上。舉例子來說明,《北方新報》2013年10月23日報道,內蒙古決定從2013年至2017年每年為低收入農牧民免費供應冬季取暖用煤。這個好消息,體現了黨和政府對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懷,應該加以突出報道。 在制作標題時,根據《北方新報》的特點和內容的突出點,我們最后制作標題為《每戶免費供應1噸煤 我區(qū)讓低收入農牧戶溫暖過冬》,標題包含了受益對象、政府目的、供應數量等,信息含量較大。再如,《北方新報》2013年10月30日報道,內蒙古于10月21日下發(fā)通知,要求各盟市及時調整失業(yè)保險金的發(fā)放標準,調整后的失業(yè)保險金自發(fā)文之日起執(zhí)行。失業(yè)保險金發(fā)放標準有變,對于失業(yè)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該新聞一是傳達了政府政策的變化,二是具有很強的服務性,根據當天的稿件情況,該稿被放在頭條位置刊發(fā),標題為《我區(qū)調整失業(yè)保險金發(fā)放標準:最高每月1080元》。此外,如我區(qū)首次制定高寒高溫崗位津貼支付標準、我區(qū)最高補助300萬鼓勵羊絨自主品牌走出國門、呼和浩特新建盛樂國際機場:可起降空客A380、我區(qū)今年預計糧食產量可達525億斤、內蒙古有望成為中國新棉區(qū)等近期的重要時政新聞,《北方新報》都進行了重點報道。
有人認為時政新聞是都市報的“雞肋”,枯燥乏味、毫不生動,筆者卻不敢茍同這種看法。沒有時政新聞的都市報,豈不成了街頭小報?又有何權威性及吸引力可言?筆者認為,從某種角度來說,時政新聞引領了一張報紙的定位和方向。因此,無論從報紙的新聞含量來講還是從運作層面來看,時政新聞都是綜合類都市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市報時政新聞是大有可為的。
(作者單位:北方新報社)
責任編輯:白潔